耆英團發揮長者價值 尋找第二人生
「人生如寄歲月匆,年至花甲忽成翁。且向書齋尋樂趣,黃昏前有夕照紅。」人到中年,早已退下火線,不再為養家活兒而困擾,放慢忙碌的工作步伐,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時光。隨著銀齡時代來臨,老年生活出現微妙變化,長者可以選擇展開第二人生,換個身分為社會付出。
記者:許曉琳 郭佩雯 伍芷晴 牛禾青
攝影:許曉琳 郭佩雯 伍芷晴 牛禾青
編輯:黃皓琳 趙家盈 黃鴻誼 曾美淇
版面編輯:張曉欣 林芷晞
從來生老病死無法控制,輕描淡寫論及生死絕不容易,年屆 72 歲的莫玉嫻,在決定加入樂齡女童軍後,第二年發現患上癌症。「我有癌症,但我當無事,亦會安慰其他病人。醫生也問我為甚麼可以這麼開心,更笑笑說佩服我。」
由於莫玉嫻要作康復治療,整整一年未能參加聚會,更萌生退團念頭。f可是讓她想退團的真正原因,竟是嚴明團隊紀律,就算團員要接受治療,亦必須出席集會,責任令她深感矛盾,差點不堪壓力。可幸團隊給她鼓勵及信心,溫暖氛圍讓她留下,背負樂齡女童軍責任。
年少時期待成長,長大後卻害怕年齡隨年增長,「樂齡」就是指「快樂的年齡」,樂齡女童軍成員均為 55 歲以上女性,使長者重拾年青時錯失參加女童軍的機會,在退休後仍可發揮所長。
細談發現,原來莫玉嫻一直對女童軍充滿憧憬。在 66 歲正式退休時,她碰巧發現剛成立的樂齡女童軍分隊,隨即毅然加入。匆匆六年,她積極投入團隊活動,「繩結、摩斯密碼、原野烹飪、城市遊蹤等活動都很特別,在社區未必能學到這些技巧。」她又投身無數義工服務活動,發覺即使是長者也可成為照顧者,反過來陪伴更年長及更有需要的老友記。儘管
高齡,她亦不願因此而依賴別人,不願止步於歲數障礙前。
女童軍制服之上,並非只有英氣,更充滿責任心與領導才能。樂齡女童軍與一般女童軍成員別無二致,若說年齡是一個差別,無疑故步自封。組織負責人梁劉景美以一套制服,令長者重新融入社會,尋回自身價值,「一個人去到 50 至 60 歲是一個開心時刻,可以放下所有事情,出來參加社區活動。」
偶遇延續年少使命
1994 年成立的紅十字會耆英團與樂齡女童軍有著同一目標,以使銀齡「老有所為」為抱負,期望透過一連串服務及活動提升長者尊嚴和自信心。長者在退休後,常感覺生活空洞,失去目標,以致百無聊賴,喪失自信。負責人廖舜怡覺得,長者多不願意承認年紀大,更希望能夠走得更遠,發掘內在潛力。她補充,如今長者學歷普遍比以往年代高,對不同社福機構的義工服務亦有更高要求,於是紅十字會按照長者精神及能力特質,調整團隊服務內容,發揮銀齡所長,建立正面形象。
兩團定位類似,但紅十字會耆英團更強調「用者參與」原則。雖然紅十字會耆英團團員均為 50 歲以上成員,服務對象亦同樣是年長市民,年齡相近,想法亦似,因此當團員能夠積極參與協助、策劃和決策,成效無疑更高。「穿上制服,腰也可挺得更直。」廖舜怡不時都會以這句話調侃耆英團團員,當長者知道自身能力,明白到退休亦可服務社會,便會找到個人價值,團服布章也無形中成了讓身邊人驕傲的象徵。
「我加入紅十字會耆英團時,可算是偶遇和延續。」記者與紅十字會耆英團團員梁偉強見面時,他身上紅十字會耆英團制服在帽徽領章襯托下,份外神氣十足。初時與他閒話家常時,他仍帶拘謹,保守而不願開懷傾訴。可是當提及耆英團三字,他便有一絲光彩閃過梁偉強瞳孔。三字彷似魔法鑰匙,打開神秘話匣子,喜悅之意止也不住。
梁偉強在中學時期,曾經是紅十字會青年團團員,後來因學業壓力而無奈退出。其後長大後,他某日偶遇舊同事,發現對方正在街上賣旗,詳談後才了解到紅十字會耆英團的存在,思前想後,決定嘗試參與紅十字會耆英團。一次偶遇,確立一份使命,自青年至銀齡,志願為社會服務的心依舊留存,梁偉強亦因此再次成為紅十字會團員,穿上制服,擺正領章,投入社會服務。
從關懷領會社會事
紅十字會耆英團除了強調「用者參與」,更要求團員裝備自身,成為更獨立自主、具領導才能與多元才能的團員,因此梁偉強說,他加入紅十字會耆英團後積極學習各項技能,投身義工活動。
話音剛落,他臉上卻流露一絲沉重。原來十年前梁偉強弟弟去世時,留下菲律賓籍太太及三名子女。弟媳至今未能融入香港社會,弟弟生前的公司又久久未發賠償金,導致梁偉強要持續資助他們,生活才得以維持,「以往我也聽過很多類似事件,可是感受不太深刻。直至弟弟離世後,我也做多了義工服務,我便更能體會到幫助人也是福氣。」
老年生活不限於含飴弄孫、喝茶下棋、讀書看報。退休後生活多樣,四面墻無從限制銀齡想法,跳出框框,鼓起勇氣,耆英團就成為貢獻社會的優良團隊,展開長者第二人生,步入晚年後,仍可有詩和遠方。我加入紅十字會耆英團時,可算是偶遇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