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學校欠支援中文能力弱 非華語生上流機會減

在港居住的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困難重重,儘管政府早在 2014 年推出「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政策,並設立撥款制度,幫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惟有非華語學生直指成效不彰,學校支援及政府政策不足以切合非華語學生需要,更限制其畢業出路。
教育

課程變紙上談兵 教師缺經驗難助SEN學生

教育局《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指,應學生個別差異和特殊教育需要,向學校提供支援。雖然有愈來愈多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就讀普通學校。有曾經接受融合教育課程的教師認為,課程中所學的方法未能足以應付SEN學生,流於紙上談兵。
健康

多管齊下助性別障礙 團體籲延續支援

今年十月開始,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性別認同障礙跨專科診所正式投入運作,把患者集中到一間醫院提供支援,但跨性別資源中心創辦人兼主席梁詠恩認為醫生人手可能較流動,希望未來有整隊醫療隊伍提供延續服務。
健康

助行工具勿亂 選異類拐杖不防滑易跌倒

行動不便的人士大多利用助行器輔助行走,但不少助行器如拐杖傘或不合規格, 使用其他工具如行山杖代替亦不安全,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者會容易跌倒,老人家更可能導致骨折而引發其他嚴重後果。
教育

學校少教授讀音不統一 粵語欠重視恐式微

國內小學一般會花一至兩個月時間教導普通話發音。反觀香港學生,普遍未曾接受粵音課程。不曾學過粵音的九陰十三韻,學界對讀音亦存分歧。有學者認為政府未有主動舉辦粵語活動,政策上比較傾向普教中。
教育

助家長幼兒成長 自理班授生活技能

學童自理能力一直備受關注,坊間不少幼兒自理課程應運而生,主要教授幼兒學習有秩序擺放用餐物品、清潔桌子等生活技能,收費約每月一千元,仍吸引不少家長為子女報讀。
教育

兩性關係課學習戀愛

「問愛戀易學難精可否惡補?」,本港有大專院校設立「戀愛課」,如中大開辦的《愛情哲學》及城大開辦的《人際關係中的性與愛》。其中一名教授課程的講師稱,相關課程每年反應都非常踴躍,曾試過有 120 人同時選修。
教育

教育電視節目收看率低

教育電視由 1971 年啟播至今,本地免費電視台仍繼續播放,但節目播放時間與學生課堂時間重疊,學生難以收看。有家長更表示不知道教育電視仍繼續廣播。雖然教育局曾推出教育電視手機應用程式,但收看率依然偏低。
教育

消費權益報道獲優異獎

消費者委員會主辦之第十五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仁聞報》憑兩則藥物成分報道,獲得校園學報組別中兩項優異奬。
教育

自然學校試行中學部

鄉師自然學校提倡有別於傳統教育的自然學習模式,校方正籌備增設中學部回應家長訴求,即使遇到困難仍稱有信心推行,令辦學理念延續下去,為學生覓得合適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