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門鈴,一位老師傅開門,甫踏進工作室,就看見桌上做到一半的旗袍。師傅一邊坐回工作枱,一邊問記者:「只聊十五分鐘吧?」說罷便低頭繼續為旗袍上綑條。玻璃櫥窗內放滿一匹匹布料,衣架上掛滿新年前要趕工的半成品,縫紉機的噠噠聲,夾雜收音機的廣播,這裡是劉安慶師傅的工作室。



記者:趙禧明 曾美淇 鄧穎琪
攝影:劉俊霆
編輯:黃靖雯 劉 靜 劉卓姿
版面編輯:曾 怡

劉師傅生於上海,1962年隨親戚來港,當時香港製衣業正值蓬勃期,他在翌年14歲遵從父母之命拜師學做旗袍,他說:「(旗袍對我)沒有吸引力,只是為了生活而做旗袍。」初入行時光是學針黹便學了三年半,直到手指夠柔軟,針法純熟才能學下一個工序。轉眼已入行一甲子,他形容自己與已故師傅的關係「在師為徒,出師為友」,承繼師傅手藝後便在13年前自立門戶,創立新亞洲綢緞公司。

有口皆碑 特首光顧

劉安慶曾為不少政界名人度身訂製旗袍,但從不以傳媒報道作生意招徠。他也不大願意接受傳媒訪問,他說:「第一我沒有時間,第二沒有興趣,不做這些事。」說畢又繼續低頭為旗袍彈粉線。所謂「有麝自然香」,現在旗袍訂單已排到明年四月,有十來件旗袍要在過年前趕貨交給客人。雖然工作繁重,但他仍堅持每天清晨五時多起床,游泳改善膝關節疼痛,喝完早茶後大概十時上班,直到傍晚五時下班才離開工作室,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

劉安慶的工具已使用多年,鐵尺用了50年,剪刀也用上20多年。

劉安慶的客人大多為年長一輩,有不少場合需要穿旗袍,偶爾也有年輕客人訂造。現任特首林鄭月娥亦是他的常客,他自2015年起便為林鄭月娥訂製旗袍,除了七一就職禮所穿的粉紅色旗袍和出訪英國時所穿的綠色旗袍外,其他一律出自劉安慶之手。女士身材易有改變,所以他堅持客人來親自試身,不過特首例外,他解釋:「她說來,我說不要麻煩,保鏢來到好像捉賊一樣!這裡翻翻,那裡看看,所以我自己上去好了。」他只好親自到特首辦公室為林鄭月娥量身。他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特首亦有委託秘書致電慰問,可見特首對他的重視。

劉安慶近年為不少電影製作過戲服,例如為劉嘉玲製作了電影《開羅宣言》中所穿的旗袍。他多次為電影製作戲服,「香港著名的美術指導我差不多都合作過」,美術指導會要求每次逐少調整戲服,他便要不斷修改。劉安慶堅持每個客人要來親自試身,著名電影美術指導張叔平曾在拍《一代宗師》時,要求他在沒有量身的情況下,依照電影《2046》的戲服再為章子怡做一套,劉安慶一口答應:「可以,但製作完成後我不會替你修改。」由此不難看出他對自己作品的堅持和執著。

不少客人會穿著旗袍留倩影,再給劉安慶留念。

多年熟客 變為好友

劉安慶入行50多年,與光顧多年的老主顧交情匪淺,加上他個性直率健談,他能與客人成為朋友並不意外,他形容「每位(客人)都很好,每個都很『老友』」。即使好友要做工序麻煩的服飾他亦有求必應,甚至一起去親自採購布料。他提到以前曾為好友何佐芝製作一條唐裝褲,他憶述:「一條唐裝褲,我花了三天半(時間),收他3000元工錢,粥水也不夠吃。」曾有電影明星給他一年時間訂做皮草,他亦因工序繁複婉拒,卻願意為何佐芝做皮綿襖及皮背心,他說:「(何佐芝)不一樣, 我跟他相識數十年。」劉安慶甚少登門為人度身,但亦為何佐芝破例,二人感情之深不言而喻。

劉安慶的服務以客為本,務求每位客人對預訂的旗袍稱心滿意,若客人對旗袍不滿意,他會修改至客人滿意為止,不會額外收費,甚至替客人修補旗袍,劉安慶形容:「做師傅,差不多是包(客人)生仔。」他不會主動給客人建議,大部分客人都心裏有數,可以清楚列出自己的要求,不過若客人問及他的意見,他當然會給意見。他認為做旗袍要看客人和師傅間的信任,旗袍行業講求信用,他相信手藝好客人才會再次光顧,介紹更多新客人上門。他慶幸工作多年遇上不少好客人,更有客人會特意前來道謝,客人的支持和鼓勵是他最大的動力。

劉安慶正為旗袍包綑邊。

劉安慶笑著舉例,他說近日有位女士,第一次來時跟他說:「師傅,你要喝多一點水啊!」第二次取貨時,她在宣傳單張上寫:「加油!繼續做下去!」這些鼓勵都是支撐著劉安慶做下去的理由。然而熟客的支持亦是他工作的動力,劉安慶笑說很多客人都不想他退休,正如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的太太,也想自己繼續為她造旗袍。每每提起客人,師傅總會露出淡淡的笑容。

全心工作 淡薄名利

工作室只貼有數張相片,相中的衣服均為劉安慶作品,卻沒有一張是與名人合照或電影戲服照。他邊為手上的旗袍縫邊,邊告訴記者那些照片都是客人給他留念,他並沒有保存成品的照片。他曾為首屈一指的演員製作戲服,親手做的旗袍亦在不少賣座電影中出鏡,但工作室內卻不見光輝痕跡,他樸素低調的作風可見一斑。他承認他一向低調,更反問:「這麼高調幹什麼?」劉安慶在這行立足數十年,成品多不勝數,但未曾想過要舉行作品展,即使有人提議為他出書,他亦同樣婉拒,貫徹他平實低調的作風。

將近耄耋之年,他的手腳不及昔日靈活,近年也動了白內障手術,卻遲遲未有打算退休,「很多人都勸我退休,(現時)腦袋也遲鈍了,(但)遲兩年再說,這問題我仍未決定。」年紀大了,劉安慶要一直看醫生和做運動,身體更靈活才可以繼續工作。20年前,劉安慶因上樓梯時膝蓋痛而到瑪麗醫院求醫,醫生建議換上不鏽鋼關節,他說:「見鬼了!裝了不鏽鋼(關節)我還能工作?」醫生提議若不想裝便嘗試多游泳改善,這才讓他養成游泳習慣,訪問期間亦見他精神抖擻,動作俐落,他謔稱:「退休後便坐著等死,有什麼做啊?」始終自己放不下工作,也不想離開工作室和客人。

前浪不退,也未思及後浪。劉安慶對傳承沒有太大抱負,他認為旗袍是夕陽行業,「這行業沒得做的」,他亦沒有期望把手藝傳承下去,不願意收徒授教。他認為收徒弟是浪費時間,「你們年輕人真的學得來嗎?可以自己獨當一面岀來做大事?」在他看來,開班授徒就是「揾水魚」,只教數十堂幾乎沒可能學懂如何做旗袍,他灑脫地說這一行注定無法傳承下去,但也不感可惜。語音未落,劉安慶繼續踩動縫紉機,雙眼從未離開過手上的旗袍。

後記

無論對人對事,他都抱著淡然的態度來應對,商人安子介曾訂做過衣服,直到臨終仍未取走,最後只能丟進垃圾桶,劉安慶卻不感心痛。正如他說自己入錯行一樣,早已釋懷。記者發現工作室牆上貼有書法家寶叔所寫的毛筆字:「温柔」,劉安慶笑說:「我們這一行需要溫柔嘛」。從淡雅的旗袍中看岀他温柔沉穩的本質,一針一線表現了師傅細膩的心思。

劉安慶把「溫柔」二字貼在顯眼位置,仿似提醒自己時刻溫柔。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