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群粵輩 馬詩帆
愛聽陳百強、愛吃牛腩河、愛看《男人唔可以窮》⋯⋯,這些看似地道香港人的喜好不只是華人專利,也是香港大學語言學教授馬詩帆的嗜好。這位來自英國的教授並非土生土長香港人,卻對廣東話有一份歸屬感和情意結。他不僅會說廣東話,更編寫了四本廣東話文法的書籍,比不少香港人更熟悉粵語。
記者:何嘉禧 盧巧霖 梁穎心
攝影:李詩慧
編輯:潘芷榕 區順怡 麥朗廉
版面編輯:黃翠嘉
馬詩帆原名為Stephen Matthews,驟聽他的名字應該沒想過這個外國人竟是研究廣東話的語言學教授。原來這個充滿詩意的中文名出自同樣是語言學家的太太之手,「詩帆」讀音與「Stephen」相似,亦包含他喜歡的帆船。「帆」字令太太想起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正如馬詩帆當初隻身隨太太來港,同樣帶著幾分離鄉哀愁。
學習外語 源起妻子
80年代馬詩帆遠赴加州求學,認識一些中國留學生。他先是學習普通話,後來在大學邂逅來自香港的妻子葉彩燕,成為學習廣東話的契機。他學廣東話時會聽粵語歌和看粵語電影,例如許冠文的《雞同鴨講》,了解香港文化。他認為廣東話比其他語言有趣,最大的特色是「句尾詞」豐富,句式多變,如一句「無咩分別㗎咋啵」,可以用多個句尾詞。相較之下,普通話句式單一,句尾詞也只有六、七種。他形容廣東話句尾詞「最能吸引我,一個詞也能寫一篇論文」。
馬詩帆學習廣東話初期,太太時常從旁指導,但對他而言,她的鼓舞才是最大幫助。每當馬詩帆能夠說出新詞新句,她就會鼓掌大讚:「很好!」如此簡單二字如何推動馬詩帆學習廣東話,絕非三言兩語理得清。馬詩帆回憶起初與太太吵架時,她會特意說英語,他笑著解釋說:「可能佢怕我聽唔明,現在就用廣東話,因為我識聽。」
馬詩帆長期定居香港,嗜好亦變得貼近港人,最愛的粵語歌是陳百強的《一生何求》,是來港初時最流行的歌。他笑說他和一般英國人一樣,也有眷戀情結,「我是個喜歡緬懷過去的人。」因此這首歌能引起他的共鳴,也有看過許冠傑和王菲的演唱會。除了音樂,他在飲食上亦相當「貼地」:不愛炸魚薯條,更愛牛腩河。每當他提到牛腩河時,眉梢眼角都泛起陣陣笑意。
比起金庸或李碧華,馬詩帆更鍾情薛可正與藍橘子的書,覺得這些小說生動有趣,更具香港地道文化,但他認為香港人普遍視粵語小說為通俗文學,難登大雅之堂。馬詩帆曾和《男人唔可以窮》作家薛可正交流,「我堅持他的《男人唔可以窮》是粵語小說説,他就不太認同,認為不是小說。」他認為如果作者也不認同廣東話寫的口語小說是文學作品,實在有些可惜,盼望香港能有更多粵語小說和漫畫。
定居香港 落地生根
90年代回歸前夕,整個香港人心惶惶。面對茫茫前路,不少人選擇移居海外,但馬詩帆卻決意陪太太回港工作,「九七之後會點呢?所以我哋嗰陣時就諗住試下先,睇下會唔會真係咁差呢?」幾經深思熟慮,最後還是決定留港定居,安定下來生兒育女,移民念頭隨之消散。
雙語的家庭生活同樣獨特,二人育有三名兒女,均在香港出生。有別於一眾港爸港媽的全英語溝通,他與太太希望訓練孩子的雙語能力,因此參照歐洲語言學家的研究,與孩子訂下「一家長一語言」政策。馬詩帆負責英語,太太則負責廣東話,子女跟他們對話就必須使用特定語言。聽起來似乎有些不人道,卻真有成效,馬詩帆認為這樣的語言環境,令兒童在三至四歲時便能掌握雙語,擴大他們將來在語文和創造力方面的優勢。為免後悔,兩夫妻堅持教子女講粵語,「將來發現仔女唔識講,就好似唔見咗一樣物件,物件係咪重要就視乎父母看法。」
不過子女起初常接觸的親人較多說廣東話,導致子女初期的語言發展不平衡,中文語言能力較英文高。馬詩帆長女在一歲時已能用廣東話溝通,但英語仍然會聽不會說。即使想與爸爸對話,但礙於雙語政策只得作罷。馬詩帆回想這段往事亦深感惋惜,幸好現在家裏已不再囿於雙語政策,「因為子女長大了,影響較微。兒子在家會講廣東話,在街外則講英語,而大女兒以英文為主,各人都不同。」

馬詩帆陪伴女兒Alicia彈鋼琴,攝於2002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妻子鼓勵 大學任教
七年前馬詩帆在太太鼓勵下開始教授粵語。起初任教時他也曾因廣東話未夠熟練而鬧出笑話,當他向學生釐清自己的評分準則時提到「做得好就加分,做得唔好我就會向你哋『求婚』(扣分)」,不自覺令氣氛變得融洽,「有時與我較熟的學生都會(tease)「整蠱」我,問我「做咩喺度hea」,然後教我用嗰「hea」字。」
自廣東話被中央列入方言後,喚醒港人去守護和保育粵語,而馬詩帆也開始備受關注。「我研究廣東話已經20幾年,直至前年《蘋果日報》記者才有興趣聯絡我。」他認為這跟港人著重本土意識,對廣東話愈發重視有關。
馬詩帆研究廣東話二十多年,他有感廣東話在本港慢慢消失,「當一個語言正在消失,一種文化也會同時消失」,他認為廣東話是香港文化,香港人應當積極守護,但如果最後廣東話文化當真所剩無幾,就會像保育「大崩話」(即大鵬灣及東平洲所說的方言)一樣,「我哋無權力直接要求佢哋要繼續用廣東話,唔可以用普通話」,因此希望透過記錄一些節目或重要事件的訪問來保留粵語。

馬詩帆思考時經常托頭。
馬詩帆認為廣東話是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一環,不少香港及內地學生對廣東話都有深厚興趣。他最受歡迎的語言學本科生課程Topics in Cantonese Linguistics,有80多名學生報名。他也較享受上這門課,學生討論氣氛熱烈,研究生在上課時也會主動討論,「雖然其他課堂我也會鼓勵他們參與討論,但明顯他們在這兩科有關廣東話的課會比較積極。」大部分研究生為香港學生,其次是內地生,還有尼泊爾女學生和美國學生,可見不少外國人對廣東話均有濃厚興趣。
馬詩帆定居香港27年,他笑說住在香港的時間比英國更長,到底他對香港還是英國更有歸屬感?他回答:「依家中間啦,甚至對香港更熟啦。」他更開玩笑道:「我學廣東話都耐過你哋。」縱然他並非在香港土生土長,但寄語想保存及推廣粵語的年輕人,要懂得欣賞自己的語言,不要因為說廣東話而有羞愧感,年輕人「唔好睇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