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顏六色的扭計骰,體積難小,學問卻大,若果初試破解之道,難免花費不少時間。扭計骰曾經風靡一時,街上不時看到行人「骰不離手」,專心研究破解方法,是不少香港人的童年玩意;當熱潮減退後,仍然留下來的玩家寥寥可數,卻無阻他們繼續尋找扭計骰的樂趣。


記者:歐雨昕 梁嘉咏 黃炯聰
攝影:歐雨昕 梁嘉咏 黃炯聰 李詩慧
編輯:崔嘉兒 林培忠 呂杏瑩
版面編輯:崔嘉兒

一群扭計骰玩家來到記者面前,甫坐下開口第一句便說:「其實香港扭計骰的圈子很小,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正是如此,扭計骰玩家可以四處結交不同國籍和年齡的同好,互相切磋交流,一步步投入令人著迷的扭計骰世界。

專注沉著 致勝關鍵

扭計骰比賽偏向競速類別,每一局有不同的打亂方法和步驟,選手要習慣在平日訓練中計時,務求用最短時間還原一顆被「打亂」的扭計骰。影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項:解骰方法、雙手的靈活度以及對扭計骰排列的觀察力,選手要培養敏銳的顏色觀察力,亦要參考網上短片,不斷練習,研究出最佳的解骰技巧。

扭計骰有很多拆解的方式,需要玩家慢慢研究。

資深玩家扭計骰黃健樂(圖左)和張庭康(圖右)。

一般人是「機不離手」,扭計骰玩家則是「骰不離手」。「好骰同盟」負責人之一陳德泉說,玩家能透過玩扭計骰訓練思維、雙手協調能力、眼睛觀察力和腦部配合,也能學懂變通,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與其他競技項目不同,除自身技術外,扭計骰比賽更看重臨場心態。選手要在緊張的比賽中保持沉穩,避免膽怯或緊張,學習以平常心面對比賽,才能發揮出最高水平。

香港扭計骰多項紀錄保持者黃健樂也是興趣班導師,教授小朋友玩扭計骰。他說,學習扭計骰可以改變小朋友作風,曾有一名學生起初比較好動,上課時不專注,但很快就被扭計骰吸引,逐漸愛上解骰過程,上課自然變得專注,從好動的「問題兒童」變成專注上課的「好學生」。

相比以往的扭計骰,這顆的顏色較為鮮色,形狀也有所不同。

同行者少 前景茫茫

黃健樂曾到多個地方參加比賽,在他看來,扭計骰不只是單純的玩具或競技項目,除了玩法變化多端,還能在不同比賽中認識很多同伴,與他們結下深厚友誼,「我覺得他們很有意思,有的比香港夥伴還好相處。」

香港扭計骰資深玩家暨參賽者馮凱賢說:「真正開始認真對待扭計骰,是由加入了扭計骰興趣愛好者的MSN群組開始。」他回憶自己剛開始時只抱著試玩的心態,殊不知遇到同好,一見如故。可惜迫於生活,也許在畢業時就要逐步放下扭計骰,減少參賽轉為閒時愛好。

一群比賽選手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好友,私下經常互相交流切磋,得知同伴的技術日益進步,心中不免萌生競爭心態,鞭策他們不斷挑戰自己,發掘更多方法去進步,當在比賽或訓練過程中取得突破,難得的成功感讓他們更愛這項活動。

坊間有不少扭計骰興趣班,張穎康是導師之一。

不少人兒時都曾接觸扭計骰,但最後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好骰同盟」主要協助籌辦不同比賽和推廣活動,維繫香港的扭計骰玩家,但自2012年完成大型國際比賽Asia Championship後,機構有一段長時間都沒有再籌辦任何活動。陳德泉說,舉辦展覽和活動花費很多時間和心思,惟機構長期人手不足,沒有接班人,讓他十分沮喪。儘管如此,他仍然希望即機構能繼續發展,成為互相聯繫的平台,不論是比賽選手、扭計骰收藏家、還是有興趣學習扭計骰的人都可以透過平台得益。

自製手工扭計骰

玩具萬花筒這個名字,相信有不少扭計骰愛好者仍有印象,老闆李仲文見證了扭計骰的興衰。這裏售賣智力及解難玩具,包括各式各樣的扭計骰,當中不乏李仲文自製的款式。當年扭計骰突然在香港大熱,李仲文決定大量引入,可惜貨源不足,所以踏上自製扭計骰的路。從構思至完成扭計骰需要三至四天,當中每一件零件及貼紙都由自己一手一腳完成。久而久之,製作扭計骰便成為他的興趣。

李仲文會將不同形狀的扭計骰拆開,例如3x3x3扭計骰和2x2x2扭計骰,然後再砌成特別形狀。如果扭計骰的零件有少許不合,他便會磨平突出的地方或找零件再造,又笑說自己的手工扭計骰在外國已算是大師級數。他在眾多自製品中獨愛「Time Machine扭計骰」。

玩具萬花筒店主李仲文有很多特別的扭計骰,對他來說每個都是意義不凡。

匈牙利建築學教授魯比克.厄爾諾(Ernő Rubik)在1974年發明扭計骰,扭計骰著重運用空間立方體的結構和組成之原理,考驗玩家的還原和解難思維能力,訓練專注力及沉穩冷靜的心態,是集訓練與娛樂於一身的益智遊戲。

扭計骰自面世以來,逐漸出現兩層、四層、甚至十一層扭計骰,亦有人設計出變化多端的扭計蛇,由24個相連的直角三角錐體組成,又稱「魔尺」。扭計蛇可以隨意往左和右扭動,例如球體、小狗和烏龜。玩家亦可以把兩條或以上的扭計蛇合併成更複雜的形狀,讓玩家發揮想像力。

球體形狀的扭計骰,比起方形的更加特別,相信有不少初接觸扭計骰的人都會被它吸引。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