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學生活,大家想到的不外乎是上莊、做兼職、住宿舍,或許我們沒想過,幫助別人亦可是一種體驗。一位學生事務處職員,看到現時大學舉辦的服務團時間短,對當地人的幫助有限。他決定用工餘時間,盡心竭力投入義工服務,冀望舉辦的服務團,能為當地提供長遠幫助,同時帶參加者走出自已的舒適區。
記者:羅熙雅 石衍彤 歐陽梓茵
編輯:黃文軒 胡沛怡
攝影:劉俊霆
版面編輯:古浚民
通尼大學時主修政治與行政學,似乎與青年工作風馬牛不相及,但無阻他的決心,「我從第一天已經立志做教育和青年的工作。」畢業後,他滿腔熱誠加入青年組織工作,卻發現所做的微不足道。經歷過灰心,他投身考評局,藉行政工作鍛鍊自我。在多份工作之間浮沉,通尼回想初衷,毅然放下公職,回到校園投入青年學習服務。
緬甸情結 難以割捨
通尼的服務團足跡遍及緬甸、俄羅斯、澳洲和中國內地等,除了在網上分享自己在緬甸的所見所聞,也分享他對服務團的看法。為何眾多國家偏偏挑中緬甸?通尼以「因緣際會」來形容,「去幾次後慢慢對這個國家的人和事產生感情,覺得這個地方很有人情味,很想繼續參與當地的服務。」他概嘆坊間服務團為期太短,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可持續、長期的服務團。「以前只是天真地想可以為當地做到多少,但越去得多,認識得多,便覺得每年去一次能做的事太少。」
一年前,通尼成立了一個非牟利慈善機構LxM 勵.緬,希望透過更多不同種類的活動,讓更多人認識緬甸。他正計劃每年去同一所院校服務,亦為當地無法升讀大學的青年設立獎學金,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回饋家鄉。現時的服務團多為義教性質,不論成效還是對當地學生的幫助均不大。因此通尼積極研究如何提供長遠的協助,「例如到緬甸做玩具圖書館,因為我們的服務可以留下,社區學校能長遠受惠。」他甚至教當地人用太陽能做儲電裝置。
喜樂困苦 皆是體驗
投身服務團多年,通尼有不少難忘經歷,亦曾因文化差異而有誤會。「緬甸的當地人不像香港人事先安排好所有事,他們只會談明天吃飯的事。」有一次,當地沒安排人駕車帶他們去探訪,結果通尼只好自己借車駕駛,「我們要到的地方車程約45分鐘,身上沒有地圖,沿路也沒路牌、GPS,只能單憑自己記憶。」
或許服務團的住宿、膳食,比不上交流團,但通尼堅持原則。「其實我可以把服務團的住宿安排得很好,但這就變成旅行。」通尼希望年輕人能在服務團體驗當地生活,例如他會安排團員坐一程當地人坐的16小時長途巴士,但亦會取得平衡,下次改乘內陸航機,以免他們太辛苦。他更期望年輕人能走出舒適區,「要突破你的舒適區,才可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你在圈裡面,其實圈外的世界你從不知道,我相信服務團是一個讓自己走出去的好機會。」
發掘潛能 回饋社會
通尼的服務團除了改變學生,也帶來滿足感。Sarah從大學一年級便參加通尼舉辦的服務團,「自那次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覺得很好玩。過程中不斷思考義工的意義是甚麼?我們可以為社會做些甚麼?」第二次她擔任副領隊,去年尾帶隊去緬甸,背後少不了通尼的支持和幫助。這些經歷令她學會關懷陌生人,即使回到香港亦然,她說:「有一晚天氣很冷,我經過維園看到很多露宿者,那一刻我鼓起勇氣買暖包給他們。」

Sarah 感激通尼的支持,令她有不少的得著。
Sarah認為,通尼的服務團能讓學生體驗社會的不同層面,例如去拾菜,去參觀社企運作,與其他服務團作風不同。「遇到通尼是一種幸運,否則我大學便只能在每天上課、上莊中平淡地度過。他教了我很多道理,於是我開始思考人生,我未來能為社會作何貢獻?」Sarah感謝通尼對自己的肯定,她自問能力不高,但他願意讓自己嘗試,在背後支持她。
現時教育的最大弊病是考試主導,忽略個人發展,曾任職於考評局的通尼明白改變制度並不容易,因為不單要改變政策,還需要社會配合。「考取基本成績是需要的,但你的人生是否為了這些東西呢?坦白說,僱主從不理會成績。」通尼認為人生有很多可能,每種都應嘗試發掘,他的看法至今仍沒有改變。「我每帶完一個團,又會認識更多新的人。認識新的人,又會產生到更多的想法。」通尼的人生,正正透過不斷參與而得到啟發。
記者手記
整個訪問過程,通尼表現得十分謙虛,強調撰稿時不用突出自己,重點是他做的事,他的背景一點也不重要。在這個功利社會,仍然有人窮盡一生,堅持貢獻社會,或許就是他們,令香港變得溫暖一點。
Related

勞比度 在國際金融中心大堂,一個英氣凜然的年輕商業才俊一路快步走,一路向包圍身邊的三個助手交代日理萬機的業務。那人不是他的弟弟。三個助手中其中一個是他的弟弟,他遙遙地看著他。弟弟很用功讀書,可惜家中的錢不多,在半工讀下終也取了一個學士學位。三十出頭的他在大企業中苦苦拚鬥,在極短時間內成為大商業家的最得力紅人。他知道自己的弟弟很快便可以取而代之,成為站在中間的那一個。 弟弟看見了哥哥,匆匆離開了隊伍,跑到哥哥面前。氣來氣喘問道:「爸爸有事嗎?」 「沒事沒事,只想來看看你,為你打氣!」說畢便把弟弟一擁入懷。 「哎呀!你嘔心不嘔心啊?兩個大男人在公眾地方攬作一團!我得走了!」轉眼便鬆開哥哥,拔腿便奔。 他對弟弟說:「努力啊!記得有空便看看老爸!」 「我會的了。」 「哥,你沒什麼嗎?」弟弟突的回頭問。 「沒什麼啦,你去忙你的好了。」 還餘下三千多秒。 看見弟弟身影漸遠,他一個人走啊走,走到一間婚紗店前。 「歡迎光臨!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到你?」 「他是來找老闆娘的。」一個年資較長的職員說。 「來了?找我有事嗎?」她抬頭向他輕輕一笑。 清秀的她,正埋首工作,費盡心思的繪畫手中的婚紗設計圖。一年前,工作桌上還擱著他和她的親暱合照。因著他的不上心,他的不著緊,一年後的今日,相中的男主角已變成了別人了。 他看著桌上的新合照,淡然一笑。口中輕聲說:「你會幸福的。」她來不及再抬頭,他已轉身而去。 他走出婚紗店,走在銅鑼灣行人專用區上,這一秒的他,瞥了一瞥手中的計時器,還剩六十三秒。心想,總算無憾了。但 六十秒後,到底…… 他突然想起,男子臨消失前,向天指了一指。 從天而降一個瓷造的花瓶迎頭降下,還不及抬頭一看……
21/11/2013
In "專欄"

【只換不賣】「送贈」活動不限於「施與受」?近年有組織發起「交換物品、交換服務」活動,市民不需付出金錢,就能得到服務和物品,不但減少浪費,更能讓人發揮互助精神。有學者表示, 這類活動雖對社會有貢獻並形成熱潮,但規模太小,加上港人時間成本高,能否適應本地經濟環境,達至普及,還是未知之數。 記者:方綽瑩 楊境榮 黃曉君 編輯:裘媛娜 吳子敏 蔡加怡 近年類似「以物易物」形式的活動興起,但原來香港早於十多年前,已有慈善機構開辦「交換物品或服務」的計劃。 勞力換「時分券」 儲分各取所需 聖雅各福群會於2001年2月,推行「社區經濟互助計劃」,鼓勵市民,尤其弱勢社群,透過指定平台,以勞力換取「時分券」,票券分五款面值,分別是六十分、三十分、十分、五分和一分(左圖)。一比一對等服務時間,即一個人服務了一小時,就可以得到六十時分;儲起指定分數後,就能換取所需的物品或服務,有會員曾換取有機菜和一小時補習服務。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經濟及社會企業(土作坊)」主管鄭淑貞(圓圖)指,目前計劃除了提供平台¬¬ ─「換服務」及「換物」外,亦能讓市民參與社區生產工作。鄭淑貞指,該會與8個農場合作,當有大型農墟或農場需要更多人手時,他們便會幫忙統籌、致電個別會員和分配人數。完成活動後,農場會向會員分發「時分券」。 助基層建自信 讓會員展技能 鄭淑貞指,參與者反應十分正面,其中一宗個案令她印象深刻。她表示,一名區內露宿者之家的中年男成員,平日難於建立社交圈子;但於一次活動中,負責製作蛋糕,得到好評後,得到滿足感,大大增強了自信心。鄭淑貞表示,透過設立不同的平台及活動,能增加會員互動機會,擴展他們的社區支援網絡。 鄭淑貞表示,計劃其中一個目的是讓成員發揮所長,如集合一班懂得縫製的人,成立「車衣隊」,將布碎製成獨一無二的布藝製品。 她又說,計劃至今已累積超過1,600名會員,現已引入更多資源,如小型電器及傢具,令交換的物品更多元化。 「快閃」地攤 只送不賣 香港「交換物品或服務」的發展,已不限於慈善機構計劃,更進展成「快閃式」擺地攤活動。 「唔洗錢,岩用就攞啦!」紅磡街坊聽到口號後蜂擁而上,在地攤尋覓心頭好。能令街坊如此興奮的,是提倡「只送不賣」的廢物交換平台「Oh Yes It's Free」。 「與其封塵,不如送人」 該組織最初在社交網站發起交換物品活動,隨著加入的人愈來愈多,近年開始在屯門、旺角、黃大仙、紅磡等地,展開「快閃」擺地攤活動,以「只送不賣」為名,參與者把自己認為無用的物品拿出來,送贈別人,希望推廣「與其封塵,不如送人」的環保宗旨。 紅磡區活動負責人Steven表示,早前「Oh Yes It's Free」首次在紅磡出現,召集了一班當地居民協助籌辦活動。快閃地攤上「寶物」應有盡有,包括唱片、衣物、家庭用品、玩具、飾物,甚至全新物品等,吸引數十人圍觀尋寶。在活動期間,陸續有街坊將家中用不著的物品帶到地攤「交換」;亦有路過的市民得知活動詳情後,表示會捐贈家中不再使用的物品;更有街坊指,有老人家會到此處拿走大堆物品,到「夜冷店」放售。 獲贈簇新衣物 反思消費模式 第三次參與活動的忠實粉絲張小姐表示,不消半小時已滿載而歸,她透過社交網站得知「Oh Yes It's Free」的活動,這次所得的衣物,就為她省下數百元。她解釋:「我以前買很多衣服,自從參加了這個活動,真的少了購物!」她說,雖然拿到的衣物都由市民捐贈,但約7至8成從未開封。她認為,活動不但使她減低消費意欲,更反思自己平日過度消費的行為。 免費服務 送贈愛心 除了「快閃」地攤,也有組織在固定場地舉辦活動,提倡「送服務」。Really Really Free Market 於2004年在美國組成。當時以反資本主義舉辦的活動,後來由新加坡藝術團體於2009年帶到新加坡,並獲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邀請參展。Rika(圓圖)為FRRFM負責人,將這僜概念引進香港,並於2011年成立HKRRFM,希望透過免費服務,宣揚不求代價「giving and sharing」(給予和分享)的訊息。 Rika認為,「送贈」不應只限於物件,更包括技能和時間。她表示,由於人手充裕,故在3月引入「送服務」,並擴大送贈範圍,服務內容和種類不限。其中占星及塔羅牌服務最受注目,服務提供者甫到場,即吸引大批市民排隊。 雖然某些服務不太常見,如15分鐘日語及法語教學,但亦不乏「捧場客」。提供免費按摩的 Joseph,在社交網絡看見該機構的招募訊息,好奇心驅使下響應徵召。Joseph指,希望大家在十多分鐘的按摩中能放下壓力,重拾正能量。當他看見「顧客」按摩後如釋重負時,就會獲得滿足感。活動後,Joseph更在 HKRRFM 的社交網絡專頁留言,希望下次能開辦免費的按摩教學,能與更多人分享愛。 改變港人想法 多給予多分享 HKRRFM獲香港設計聯會主席陳嘉興的支持,方能租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的天台作活動場地。陳嘉興表示,創辦人Rika著重如何宣揚組織的概念,而活動含有藝術成份,故決定幫忙。他認為,這類活動能改變香港人既有的想法,讓他們知道「給予」和「分享」在香港也是可行的。 特稿 學者:規模小限制多 換文化難普及 香港中文大學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古紀達博士指,在經濟學上,聖雅各福群會所推行的「時分券」也是交易媒介的一種,跟市面上的金錢概念大同小異,同樣是以勞力換取所需品。 他表示,這計劃對社會的確有不少貢獻,但所交換的物品種類少、以小物品居多,即使「以物易物」能減低交易費用,但規模太小,未能對主流消費文化有直接影響。他又說,香港人扣除工作時間外,空餘時間不多,「換服務」涉及不少時間成本,「換服務」未能輕易推行及普及。…
11/04/2013
In "特寫"
【本報訊】早前,有作家指「流行曲已死」, 一石激起千層浪。事有湊巧,C All Star主唱的《薄情歌》的推出,娓娓道出香港音樂人捍衛樂壇的苦心,似是一種回應。也許,香港樂壇不至是一潭死水,至少每年也有新血注入動力。而《薄情歌》正正是出自只有兩年經驗的兼職作曲人——Lyle Chan。 記者:王翠華 梁皓怡 編輯:黃樂雯 成旆旻 攝影:鄭廣鈿 Lyle 直挺的裝束, 黑與白相互配搭,加上輕輕一條項鍊。簡潔的打扮沒有一絲張狂,貫徹其低調的作風。《薄情歌》是Lyle 第二首公開發行的作品,歌曲旋即獲得好評,在本地各大排行榜位居三甲之位。聽眾產生共鳴,緬懷粵語歌曲過去的光輝歲月。雖然有人歸功於黃偉文所寫的詞,但同時有人認為成功在於入耳的旋律。這位新晉作曲人卻不以為然,認為「如果這歌是在幾年後才面世會更好。現在的經驗尚未足夠,有這首歌充其量只是『好彩』,並不代表自己的成功。」Lyle只擔心將來的作品未能超越自己。 機會只屬於有準備的人。Lyle 筆下的《薄》不是即時被唱片公司採用,而他口中的「好彩」也絕非偶然。一手亮麗的結他技巧,加上前髮型師同事一句「你平時喜歡甚麼,便去做! 」推波助瀾,以及恩師徐繼宗的信任,才能成就現時的他。零八年畢業後,他選擇到髮型屋工作,因為他認為髮型師的工作「好型」。數個月後,Lyle 開始感到迷失,不了解自己想要甚麼。有天,他失落地坐在店門前,同事上前慰問。Lyle 解釋自己不太喜歡那工作,意興闌珊。對方便鼓勵他追求個人理想。短短的一句話令 Lyle 靈光一閃,回想在學時彈電結他的樂趣,堅定意志,決定報讀音樂學院。 在那裡,他更遇上恩師徐繼宗。過去兩年,Lyle 便於徐老師的公司兼職作曲。首支作品《藥到病除》和《薄情歌》均是由老師替他推薦給唱片公司。期間,他不斷與其他音樂人交流、學習音樂理論和聽不同歌手和國家的歌曲。此外,每晚待家人睡後,他也靜下來獨自寫歌,苦苦練習。這一切只為裝備自己,不讓自己停下來,不讓別人追過,不讓自己在機會來臨時錯失。 麵包與理想 Lyle 表示,自己在音樂學院才真正學習音樂,以往沒音樂底子,只自學過結他,相較許多音樂人起步遲。在學院進修時,他沒有錢買琴,只能借用朋友的。說罷,Lyle 彎下腰,將其中一隻手指放在耳朵旁,手指在空氣中輕輕一敲,彷彿那座鋼琴就在他面前。「不過部分琴鍵聲音微弱,甚至沒有聲,用的時候格外困難。」態度決定高度,他認為沒有必要和他人比較,也沒有輸贏。只要堅持,只要內心的一團火仍未熄滅,便可做好自己。 平常人眼中,做音樂不能維生,Lyle 自然面對不少親友的批評。「想發達?不可能吧!」是他聽得最多的話,但這未有令他意志消沉,反而越挫越勇。然而,為免家人擔心,Lyle 身兼兩職,瞞住家人用殘破且音階不全的鋼琴作曲。 現年25 的Lyle 的音樂夢,是在三十歲前成為全職作曲人。如果這目標未能達到,又如何?他斬釘截鐵說:「不會放棄作曲,不論面對多少批評,只要有力氣,只要可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都會繼續作曲。」 歌種下情根 寫歌的意義, 因人而異。Lyle只希望有朝一日,有人會對自己說「你的歌啟發了我,因為你的歌,我與某某走在一起,直至分開……因為你的歌,我才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歌曲撫慰人心的力量,正是他寫歌的最大動力。面前這位稍稍靦腆的青年心懷大志,說到音樂即手舞足蹈,擇善固執,即使多苦也捱下去,以歌會友,說出你和我的故事。 有人認為,追夢只是一人之事,實現對自己的承諾,但Lyle 的夢是為了感動大眾,堅持香港樂壇不死。這夢想早已超越自己,變成眾人之事。《薄情歌》裏一句「越與歌 種下情」,填詞人想表達的大抵是「粵語歌 種下情」,這亦恰恰是Lyle 的心聲。這歌,只會越來越響亮。
14/02/2014
In "人物"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