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出大學五件事 異地服務團開拓眼界
說到大學生活,大家想到的不外乎是上莊、做兼職、住宿舍,或許我們沒想過,幫助別人亦可是一種體驗。一位學生事務處職員,看到現時大學舉辦的服務團時間短,對當地人的幫助有限。他決定用工餘時間,盡心竭力投入義工服務,冀望舉辦的服務團,能為當地提供長遠幫助,同時帶參加者走出自已的舒適區。
記者:羅熙雅 石衍彤 歐陽梓茵
編輯:黃文軒 胡沛怡
攝影:劉俊霆
版面編輯:古浚民
通尼大學時主修政治與行政學,似乎與青年工作風馬牛不相及,但無阻他的決心,「我從第一天已經立志做教育和青年的工作。」畢業後,他滿腔熱誠加入青年組織工作,卻發現所做的微不足道。經歷過灰心,他投身考評局,藉行政工作鍛鍊自我。在多份工作之間浮沉,通尼回想初衷,毅然放下公職,回到校園投入青年學習服務。
緬甸情結 難以割捨
通尼的服務團足跡遍及緬甸、俄羅斯、澳洲和中國內地等,除了在網上分享自己在緬甸的所見所聞,也分享他對服務團的看法。為何眾多國家偏偏挑中緬甸?通尼以「因緣際會」來形容,「去幾次後慢慢對這個國家的人和事產生感情,覺得這個地方很有人情味,很想繼續參與當地的服務。」他概嘆坊間服務團為期太短,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可持續、長期的服務團。「以前只是天真地想可以為當地做到多少,但越去得多,認識得多,便覺得每年去一次能做的事太少。」
一年前,通尼成立了一個非牟利慈善機構LxM 勵.緬,希望透過更多不同種類的活動,讓更多人認識緬甸。他正計劃每年去同一所院校服務,亦為當地無法升讀大學的青年設立獎學金,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回饋家鄉。現時的服務團多為義教性質,不論成效還是對當地學生的幫助均不大。因此通尼積極研究如何提供長遠的協助,「例如到緬甸做玩具圖書館,因為我們的服務可以留下,社區學校能長遠受惠。」他甚至教當地人用太陽能做儲電裝置。
喜樂困苦 皆是體驗
投身服務團多年,通尼有不少難忘經歷,亦曾因文化差異而有誤會。「緬甸的當地人不像香港人事先安排好所有事,他們只會談明天吃飯的事。」有一次,當地沒安排人駕車帶他們去探訪,結果通尼只好自己借車駕駛,「我們要到的地方車程約45分鐘,身上沒有地圖,沿路也沒路牌、GPS,只能單憑自己記憶。」
或許服務團的住宿、膳食,比不上交流團,但通尼堅持原則。「其實我可以把服務團的住宿安排得很好,但這就變成旅行。」通尼希望年輕人能在服務團體驗當地生活,例如他會安排團員坐一程當地人坐的16小時長途巴士,但亦會取得平衡,下次改乘內陸航機,以免他們太辛苦。他更期望年輕人能走出舒適區,「要突破你的舒適區,才可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你在圈裡面,其實圈外的世界你從不知道,我相信服務團是一個讓自己走出去的好機會。」
發掘潛能 回饋社會
通尼的服務團除了改變學生,也帶來滿足感。Sarah從大學一年級便參加通尼舉辦的服務團,「自那次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覺得很好玩。過程中不斷思考義工的意義是甚麼?我們可以為社會做些甚麼?」第二次她擔任副領隊,去年尾帶隊去緬甸,背後少不了通尼的支持和幫助。這些經歷令她學會關懷陌生人,即使回到香港亦然,她說:「有一晚天氣很冷,我經過維園看到很多露宿者,那一刻我鼓起勇氣買暖包給他們。」

Sarah 感激通尼的支持,令她有不少的得著。
Sarah認為,通尼的服務團能讓學生體驗社會的不同層面,例如去拾菜,去參觀社企運作,與其他服務團作風不同。「遇到通尼是一種幸運,否則我大學便只能在每天上課、上莊中平淡地度過。他教了我很多道理,於是我開始思考人生,我未來能為社會作何貢獻?」Sarah感謝通尼對自己的肯定,她自問能力不高,但他願意讓自己嘗試,在背後支持她。
現時教育的最大弊病是考試主導,忽略個人發展,曾任職於考評局的通尼明白改變制度並不容易,因為不單要改變政策,還需要社會配合。「考取基本成績是需要的,但你的人生是否為了這些東西呢?坦白說,僱主從不理會成績。」通尼認為人生有很多可能,每種都應嘗試發掘,他的看法至今仍沒有改變。「我每帶完一個團,又會認識更多新的人。認識新的人,又會產生到更多的想法。」通尼的人生,正正透過不斷參與而得到啟發。
記者手記
整個訪問過程,通尼表現得十分謙虛,強調撰稿時不用突出自己,重點是他做的事,他的背景一點也不重要。在這個功利社會,仍然有人窮盡一生,堅持貢獻社會,或許就是他們,令香港變得溫暖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