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女子 15 人港隊晉身世界盃決賽週,最新世界排名升至第 23 位,吸引更多市民留意欖球。不少人認為外國人的先天條件比華人優越,但近年越來越多華人踏上欖球場,利用速度和戰術,克服身型上差異,與各國健將一較高下。


記者、攝影:劉傳謙 蘇子雋
編輯:葉俊庭 林卓澔
版面編輯:崔嘉兒

欖球講求碰撞,欖球運動員多是身型和體格較優勝的外國人,華人球員只佔少數。近年不少本地中學在體育科加入欖球課程,培養學生興趣,不少本地青年因而加入欖球隊,中文大學女子欖球隊成員盧可尤(Yoyo)是其中之一。中學時的體育課,勾起她對欖球的興趣。原本是籃球健將的她,升上大學後想嘗試新的團體運動,最後選擇了欖球。Yoyo 指部分大專院校如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會以外國人為主將,她舉例:「例如香港大學的校隊,之前的兩大七人賽只有兩至三名華人。」不過外國學生往往較少時間留在香港,訓練次數有所限制,所以其他大學欖球校隊隊員普遍為本地學生。

球員在比賽時總會咬緊牙關,衝鋒陷陣!

即使對手撲上來,也要緊緊攪著手中的球。

把握好每次開波的機會。

堅持培育華人新血

除了欖球校隊,有本地球會舉辦訓練班,讓大眾接觸欖球。雞糊欖球會(雞糊)三十年來堅持以華人為主將,為香港欖球界培育華人新血。今年雞糊有接近 40 名球員加入,人數眾多令雞糊成立了第三支女子隊。新隊伍組軍僅半年,已在社區聯賽第二組別中佔據中游位置,季後賽八強更以 50:0 淨勝由外國人組成的香港足球會火焰隊,實力不容忽視。

雞糊隊員大合照,大家都笑容滿面。(下排左一:肥美;左二:Eddie)

雞糊球員張美娥(Eddie)和梁巧盈(肥美)與大部分女子欖球員相似,初時對欖球一竅不通,由球會暑期班起步,訓練後與學員組隊參賽。Eddie 指,從未想過訓練短短半年就能參加聯賽,她以前是香港手球代表隊成員,出戰亞洲運動會和全國運動會。她表示:「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選擇 15 歲開始打欖球。」至於肥美,她從電視收看國際七人欖球賽後,覺得打欖球非常「有型」,加上自己短跑能力不俗,於是便參加雞糊的暑期班,繼而成為欖球員。肥美從球會比賽開始到現在,只有八個月時間,開季後約一個星期有一次比賽。他首次代表學校上陣的是大專七人新人賽,不過球隊平常是 15 人欖球賽,所以她比較擅長這個比賽形式。

以柔制剛敏捷取勝

Eddie表示,最初會害怕面對敵隊的外國球員,後來清楚自己和球隊的優勢後,便不怕與他們交手。她認為香港球員面對外國對手時,可以發揮速度優勢,雖然身高較矮,不過卻更容易找到突破對手防線的空隙。進攻時,香港球員可以加快帶球速度,亦可運用更多傳球,增加速度上的優勢。華洋各顯神通,正是香港欖球比賽的特點之一。肥美認為,擔當前鋒的外國球員身型比華人高大,較擅長攔截(Tackle),單靠力量已能阻止對手前進。而擔當後衛的外國球員速度較快,轉向、腳步運用等技術亦較好。面對較敏捷的選手,需要有更多急速轉向的速度訓練,以預防對手以速度制壓,突破防守。至於遇上體型龐大的球員,會注意身體較低的位置。她指假如選擇硬碰,多數會失敗,只可「剔起對手其中一隻腳」,才能阻止對手繼續帶球推進。球員在日常訓練時,會訓練對抗動作,進行「撞Pack」(撞向軟墊的練習)時,會撞擊比目標位置較低的位置,肥美補充:「還要向前臥推(Leg Drive)才算成功。」相比對戰策略,球員更需要在對抗時增強信心。

球員正在努力練習「撞pack」。

推廣不應由政府負責

在訓練上,雞糊教練何偉庭經常提醒球員在面對外國球員時,避免身體碰撞,以速度及靈巧取勝。他認為當球員適應比賽後,不會再懼怕比自己高大的對手。何偉庭身兼香港欖球總會社區發展經理,他說欖球賽事有助增加參與人數,亦有助增加發展資源,例如每年均有銀行和大機構贊助國際七人欖球賽,門票收益為欖球總會提供資源,回饋欖球發展。

不過,何偉庭對政府在欖球運動的宣傳和推廣工作有所保留,他認為:「就算欖球是現時唯一被列為精英項目的團體運動,大部分市民認對此運動一無所知,令人感到詫異。」他認為政府的宣傳工作未夠全面,只向市民介紹知名度高和屢獲佳績的運動項目,又批評政府未有提供足夠場地和資源配套:「跑馬地只有一個正規欖球場,但有六至八個球場可供足球使用,欖球作為精英項目,為何資源較足球遜色?」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認為,華人與外國人的體能其實差距不大,只要配合體能訓練,絕對可以克服身高差距。他相信只要華人有足夠訓練,提升自身體能,便能與外國球員一拼;至於華人能否比外國人出色,則視乎培訓配套,以及訓練量等因素定奪。雷雄德認為,欖球宣傳和推廣工作應由香港欖球總會負責,因為香港欖球總會須保持獨立,假如政府直接投放資源,或會被視為破壞欖球總會獨立,或會受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處分。他認為市民應該了解各個持分者在運動宣傳和推廣工作的角色,不可把責任完全推卸給政府。

每場比賽的開波動作。

「客串」球證

雖然參與欖球的人越來越多,但場邊配套(例如球證和教練人數)仍然不足。何偉庭表示,現時欖球總會只在頂級聯賽派出主裁判和旁證,其他聯賽只得一位球證,需要兩支對賽球隊各自派出一名助理旁證「客串」。「教練情況較好,一些有經驗的球員可協助執教,但大部分球員都無意擔任球證。」,所以暫時難以做到每場賽事都有專業的主裁判和旁證。

欖球的由來

欖球源自英國,當時的學生把經太陽曬乾的豬膀胱作為欖球。吹漲後的豬膀胱呈橢圓形,有點像橄欖,所以初時又名為橄欖球。1851年,皮鞋商 Mr.Gilbert 把四塊皮縫合成為欖球,連英國球隊也採用這顆球比賽。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