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鄉耕耘半世紀 李文烈
「每個人也想有人愛,沒有人想被世人討厭的。」每個字擲地有聲,正是出自現年68歲的英國神父李文烈。他的廣東話說得流暢,更不時展現幽默一面。年近古稀的李文烈1967年來港,在香港服務近半世紀,更於1991年成立協青社,幫助邊緣青年,宣揚愛的信念,「Everybody wants to be loved by somebody.(每個人都渴望被愛)」。今年他獲香港樹仁大學頒發榮譽社會博士學位,肯定他對社會的貢獻。
記者:曾 怡 崔嘉兒
編輯:鄭雲風 方樂貽 攝影:劉俊霆
數十年前的回憶,對很多人而言已是塵封往事,但李文烈仍能把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娓娓道來。「當時去香港仔工業學校實習,由睜開眼那刻便一直工作,但始終年紀輕沒有所謂。」他身兼多職,除了在學校教授英文,看顧500個寄宿生,星期天還要去哥連臣角探訪監犯,同時又要學習中文,「早上便到香港大學學中文,學『知乎者也』,當時仍要學習文言文!」1978年,港英政府實行學童九年免費教育,除了是香港教育史上的轉捩點,對李文烈來說也是個新挑戰。雖然他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階層和背景的學生,但也要著手處理更多青年問題。
用愛感動青年
在輔導學生的過程中,李文烈也悟出一套道理。他憶述,當時有個學生偷竊成癮,「有次他偷同學的銀包,被發現了便要他去見『鬼佬』,即是我。」當時李文烈沒有出口指責,反而循循善誘。「當時學校有很多畫積紙,做輔導有樣東西叫Family map(家庭圖),就著他畫。」他讓那學生在紙上畫Family map,畫到最後他便發現紙上只剩下該學生,細問下才知道最疼愛他的祖父過身了。「日後你要錢,便來問我,但不要再偷竊。」說畢,便讓該學生離開。翌日,那學生真的去找李文烈索取七元,李文烈毫不猶豫給了他。誰料隔日,那學生竟把那七元原封不動地歸還,自此以後那學生便再沒有偷竊。「其實他也只不過想人愛。」此事更令他明白,在成長階段中「愛」對青少年相當重要。李文烈在不同學校打滾了17年,培養出勇於接受挑戰的個性。機緣巧合下,當時的懲教署署長邀請他加入懲教署,他毅然放下青年工作,於1984年轉到懲處署工作,一做便是十年。
難忘獄中百態
十年光陰漫漫長路,李文烈遇上不少難忘事。他憶述在入職初期,遇上一位被判終身監禁的黑社會殺手,叫妻子與自己離婚,後來這位殺手在獄中不但信了教,還考了公開試。在赤柱監獄的演講日中,他身旁坐著一位女士,和兩位女孩,「原來這是他的妻女,他們並沒有離婚。」此情此景,令李文烈好不動容。
不過,李文烈最深刻的事,莫過於在獄中碰上自己輔導過的學生。「我聽見有人在身後大叫李文烈,但在懲處署沒人知道我的中文全名。」言談間,學生透露因持械行劫被判刑三年半,而且是第二次入獄。他也不過是十六、七歲的少年,可惜誤入歧途,李文烈每次去探望他,總是收到加刑的消息,數天到一星期不等。「我問他,你究竟想怎麼辦?他說『畢業』(出獄)後可做『雙花紅棍』,要出去做『大佬』!」李文烈說出這段往事時臉上盡是無奈和婉惜,無法導他向善成為他心中的遺憾,但同時堅定了他成立協青社的想法。
憑信念不言休
協青社成立初期,李文烈同時在懲教署和協青社兩邊走。隨著協青社的規模日漸壯大,他不得不在兩方面中作出決擇,最後他選擇去幫助迷途青年。李文烈深信這些青年非生性頑劣,他們不過是在惡劣環境中掙扎成長。在輔導他們的同時,也要學習去欣賞他們,「他們(青少年)在掙扎的過程中,很需要我們的鼓勵與支持。」儘管即將有新幹事接替他的職位,李文烈仍堅持不退休,「現時與年輕人的接觸有限,但仍會到港大教書,也會做培訓的工作。」訪問過程中,李文烈提及往事時如數家珍,眼中充滿了熱情和興奮。他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全賴一個信念,「社工很強調『You must empathize with your client』(你要同情你的客人),但『We don’t empathize with them(我們不同情他們),we love our young people(我們愛我們的年輕人)』。」憑著李文烈的愛與信念,令協青社能在社會的洪流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