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習慣了在街上睡覺的日子,現在回到家中反覺得很局促」這位年過五十、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的意大利神父說著。

記者:黎美儀、林麗霞
編輯:韓雪芬、利思敏

人稱「甘仔」的甘浩望 (France Mella)神父,因為「居港權」問題而名燥一時。讀書時期已對中國產生興趣,並以毛澤東「到群眾裡去」的思想和抱負,走到弱小社群的身旁,為他們服務,爭取最基本的權利。

我要「到群眾裡去」

自十五歲來港,「甘仔」便決心融入這裡最基礎的階層。他不靠教會供養、不以聖經導人,更放棄米蘭會於清水灣的居所。相反與社會上最卑微的人一起住木屋、船艇、籠屋、床位,甚至露宿於天橋下,又與他們一同當苦力、做雜工,扛石油氣、撬木板。透過「到群眾裡去」,他體會到弱小社群的難處,所他經常參與社會運動,為他們挺身而出,同甘共苦。

「甘仔」透過靜坐、抗議、遊行、絕食等行動來引領和支持弱小社群。「無錢無權,就等於甚麼都沒有!」他堅定地說:「所以我會跟他們請願。」他更不畏懼法律的規限,即使有被捕的可能,仍堅持到底,絕不退卻。「我不理會行動是否激進或不理性,只希望透過一些途徑和大眾一起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聲音,鼓勵他們解放自己!」

半生為社會革命而奉獻的「甘仔」,自言不是個偉大的人。「我沒有幫助過任何人,我的角色只是支持,說不上是幫助。」他認為人必需要「自我解放」,誰也不能幫助誰,唯有那人自己。他更強調人們一定要明白「自我解放」的重要性,特別是基層市民,要努力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他深信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自己只是當中的一份子。

從不在乎結果

對「甘仔」而言,多年來的社會革命、義工運動,最大的原動力莫過於令弱小社群得到解放,令他們自強。或許,不少人都認為「甘仔」的行動吃力不討好,就如去年元旦早上,當他得知有十多名港人內地子女被扣留時,他隨即展開了一連數天的絕食行動,結果雖然未如所願,但他卻笑言絕不氣餒。「我明白行動最終的結果未必能促請政府做些甚麼,或有時甚至自討苦吃,但我是出自真心,我做事從不介意結果,只在乎過程。」

畢竟「施比受更為有福」。他憶述,有次在徐州的街頭遇上一個腿部不健全的小孩。在機緣巧合下,他把街童帶到與友人成立的聾啞學校,讓小孩健康地成長。然而最教甘仔鼓舞的是,這小孩每天都買麵包給街上一個乞丐,情況就好像重覆甘仔當天對他所作的一切。「在解決了個人的困難後,以自己小小的力量,再幫助他人。」

「甘仔」相信如果大家也抱著這信念,一傳十,十傳百,世界定必更美好!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