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民教育,泛指全體國民需共同接受的教育,在香港回歸祖國後愈趨重要。九七前,香港受特殊的殖民地歷史影響;九七後,社會上積累的矛盾氣氛以致造成民眾與政府對立的局面。政界人士及學者均認為政府在制定和執行政策上顯見不足,在港推行國民教育定當窒礙難行。

記者:譚翠燕、彭麗君、劉翠蘭、羅彩毅
編輯:劉曉苑、莫佩筠、林偉豪、宋佩瑜

去年十月開始播放的《心繫家國》電視短片在社會上引起重大迴響,甚至有人認為短片蘊含政治宣傳目的,要替港人「洗腦」。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林德民認為,由於港人對身份認同方面仍有混淆,此時推行國民教育會因時機尚未成熟、操之過急造成社會分化,因而未必切合預期效果。

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陳竟明解釋,自政府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失敗後,中央與香港之間存在不信任,以致現時政府推行國民教育的效果受到影響。

馬嶽:只靠宣傳片「死梗」
公民教育委員會宣傳小組召集人陳展霞表示,該會於回歸前已開始進行國民教育的推廣,回歸後更加「遞進式」增強港人對身份的認同。她認為自去年十月一日起,《心繫家國》電視短片首播後,由於規定每天於重點新聞報道前播放,相信有一定的成效,並計劃於四月開拍第二輯《心繫家國》的電視短片。

利用大眾傳媒的影響力進行國民教育,這個手法惹來學者質疑,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馬嶽以《心繫家國》電視短片為例,指短片並不算教育,其功能只可算是宣傳,甚至是敷衍中央的行為。相對陳展霞指「大眾傳媒是最有效的媒介」,馬嶽則認為,大眾傳媒只能作為輔助角色,「除非用高壓控制所有傳媒」,否則政府單靠短片推行國民教育結果會「死梗」。

馬嶽認為今天推行國民教育的困難,是因民眾累積多年的價值觀不易改變,加上政府又欠缺能長時間與市民溝通的渠道,使改變一般民眾價值更難上加難。他指出政府很難改善推行上的困難,因為市民有選擇「睇唔睇」的自由,政府可以「做」,但不要期望他們會很想認識祖國,或對祖國產生特殊感情。因此馬嶽建議政府在學校以外,可通過歷史及其他資料等宣揚訊息。

一步到位 果效成疑
推行國民教育是一個長遠措施,林德民認為,由於港人本身的公民意識低,目前不應談及較公民教育更高層次的國民教育。他建議政府推行國民教育前,應先推行公民教育,從而培養港人對香港社會的責任感、認同及義務。

陳竟明對政府現時推行國民教育表示擔憂,他謂:「香港人談及國民教育時,最擔心是共產黨習慣灌輸的方式,並加諸於港人身上,例如愛國必須愛黨。」他擔心國民教育最終會出現盲從情況,建議有關方面可先加強國民教育在社會上的潛移默化,以及學術上加強港人對中國的認識。

公民教育委員會指,要本年度上半年內舉行的研討會及最新調查結果公佈後,才能制訂有關國民教育更切合社會現況的長遠策略和方法。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