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復回憶 妙手留情
許國明白手興家,自資的玩具工廠結業後,便開始從事修補工作。二零零四年許國明和太太在銅鑼灣一幢唐樓開店至今,小至玩具鬧鐘、大至價值十多萬的名牌手袋,一一在他們手中重生。初期許氏夫婦只修補鞋類,後來開始鑽研其他物件的修補方法。
記者:張嘉慧 鄧清青
編輯:鄧可盈 余艾諾
鞋輕情意重
許國明和太太的店鋪客源遍佈老中青,但主要為消費能力較高的在職人士。老一輩的客人對舊物有一種執着,他們有足夠能力買新鞋子,卻只喜歡每天腳上所穿的那一對鞋,願意花費修補。相比之下,年輕一輩的客人多帶貴重物品來修補,普通波鞋或皮鞋殘舊了就會被棄置。

許國明師父與太太的合照。(鄧清青攝)
雖然以修復為生,但許國明有時亦「講心唔講金」。由於訂單太多,客人需等待至少兩星期才能取回完成復修的物件,但遇上特殊情況時,也可能有訂單「插隊」。年前有客人希望許國明為其擦亮一對皮鞋,而且需數天後收到成品,一問之下才知道客人的父親生前最愛該對皮鞋,客人想父親穿上一對光亮的皮鞋火化,許國明即答應趕工,最後如期交到客人手上。許國明憶述,曾經有位體重逾二百磅的客人指自己的鞋碼太大,尋遍各大牌子都找不到既合適又舒服的鞋子,曾嘗試用牛仔布等補上鞋子耗損的地方,可惜無補於事。許國明於是為這雙鞋大翻新,因此他所花心力已遠超所收價錢。
修補工作費神,加上許氏夫婦年屆五十,體力大不如前,工作時更需要佩戴老花眼鏡,已經計畫退休後一同環遊世界。學徒薪金不高,要不怕骯髒又要「捱得」,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兩夫婦已不奢望有人繼承衣缽,修補技藝恐後繼無人。
書舊價值高
李瑞雲師承英女皇御用修復專家,乃香港少有的古籍修復愛好者。她機緣巧合下赴英國拜師學藝,與書籍結下不解之緣。她認為每一本書都有其價值和意義,佼佼者如名著《一千零一夜》,雖然至今還有不同的新版本推出市場,李瑞雲指仍有不少人在找尋早期的印刷本和譯本,原因是早期的版本有不少插圖和繪圖,有高歷史和藝術價值。新版本則可以讓人翻閱故事之餘,不用擔心損壞書籍。
書籍在李瑞雲眼中活像個有生命的「人」,不管是百年古籍,抑或看起來一文不值的舊書,她定會全力拯救。人生病時應「病向淺中醫」,而非放棄治療。書籍也不例外,生病時需要得到合適治療。李女士慨嘆年輕一代不懂得如何保養書籍,加上香港天氣潮濕,以致書籍不時會出現受潮發霉的情況,較容易滋生細菌,人們寧願把書籍扔掉,放棄「治療」它們。她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學會簡單處理掉頁和清潔書籍的方法,故開班教學,將修復書籍的知識和手藝向知音人傾囊相授,延續更多書籍的生命。
李瑞雲的一位學生最近成功修復祖母的《大字聖經》,原來這本經書陪伴其祖母走過每個清晨和晝夜,經書早已變得殘舊,祖母亦已離開人世。後來書本經過去銹、除菌、一針一線地訂裝穩固後,祖母字跡重現紙上,讓這份情可以代代相傳。

李瑞雲女士正展示經清洗的書籍。

李瑞雲女士家中放滿書籍和修補工具。(鄧清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