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沙除了可以成為畫外,亦可以成為沙雕,又可成為一場比賽,而且堆沙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團隊精神。現時康文署每年都會在各區舉辦區際堆沙比賽,各區冠軍隊伍有機會參加三年一次的香港代表隊甄選賽,優勝隊伍更可代表香港前往日本參鹿兒島參與當地國際堆沙藝術節。


記者:胡樂敏 李蔚茵
編輯:朱善兒 鍾晴

香港沙雕藝術起源1986年,當時香港區域市政局引進堆沙活動,主要目的僅是與外國文化交流。其後,於1988年市政局正式舉辦屬於香港的國際堆沙比賽,分不同組別予公眾參與。九十年代初,市政局又舉辦了國籍交流活動,組織年輕人到國外,如中國、日本等地,進行沙雕藝術交流。

香港國際沙藝協會會長沈瑞騰Chris,自1989年接觸沙雕,曾數度以香港代表隊身份在國外參賽,至今獲獎無數。Chris 從中學開始沙雕創作藝術,直到現在踏入社會多年仍持之以恆,除參加比賽外亦會在工餘時間教班推廣沙藝,見證香港沙藝界變遷,可算是本地沙雕界大師。

他指,最早期堆沙國際賽反應非常熱烈,青少年組、公開組及國際組合共超過100對參賽隊伍。但隨著時代變遷,資訊科技發達,年青一代的娛樂變多,開始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因此堆沙比賽的參與人數以亦隨之減少。他認為,現時沒有太多途徑讓外界認識沙雕運動,同時沒有機構大力推動,因此他一直爭取時間拍攝網路教授短片,或到其他學校舉辦沙雕興趣班,亦會在空餘時間接受訪問,希望透過不同途徑令更多人認識沙雕運動。

Chris形容,現時香港堆沙比賽均屬快餐形式,沙雕作品在比賽結束後就會推倒,即作品最多僅維持短短兩小時。相反,外國則會把半個沙灘封閉一段時間,在比賽後舉辦作品展覽,部分地方甚至舉辦旅遊節吸引遊客。有別香港的地區性比賽,國外沙雕比賽經常得到一些機構贊助外,亦有旅遊局支持,好像台灣福隆,每年5至7月都會舉行國際沙雕藝術季,更獲當地旅遊局大力支持,吸引了大量旅客前往。

建立團隊精神

Castles Can Fly 活動最初在2013年於新加坡成立,以推廣沙雕進行團隊培訓。香港Castles Can Fly Master Trainer Phyllis 因數年前認識了Castles Can Fly 創辦人 Alvin,首次接觸沙雕培訓,感到從無到有的沙雕製作過 程十分神奇,加上自己對沙雕培訓感到 興趣,於是在香港開設Learning Unlimited 提供沙雕培訓課程, 於2012年引入 Castles Can Fly 活動到香港。

沙雕培訓著重過程多於結果,當所有人同心協力砌一座沙堡時,就好像將一盤散沙的他們變成一個真正的團體,而且沙雕培訓亦可令人懂得調整心態面對挑戰,解決以為不可能的事情。Phyllis希望,透過Castles Can Fly令追夢的年輕人更能堅定走自己的路,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Phyllis認為,現時巿民對沙雕仍缺乏認識,有時進行團隊練習時,常有市民問他們是否在進行比賽,以為沙雕只會在比賽出現。現時香港只有四區會舉行堆沙比賽:荃灣、屯門、南區和西貢區,雖然康文署每年都會安排比賽冠軍到日本鹿兒島與當地團體進行交流,吸引巿民參與,但Phyllis概嘆,每年堆沙比賽都是一如既往的舊對手,即使偶爾有新隊伍參賽,但都是由舊隊伍培訓出來的。

Phyllis坦言,相比起新加坡,香港沒有途徑讓他們申請長期租借地方,雖然沙雕活動可在公共泳灘進行,但難免會被人投訴,例如會有巿民覺得沙雕霸佔太多地方,亦會增加泳灘清潔工人的工作量。在新加坡,Castles Can Fly 活動可向政府長期租借地方,每星期可舉辦一次堆沙活動,令更多人認識到沙雕的樂趣。Phyllis指,在香港不知可用甚麼名義申請場地租借,所以只能申請當作私人玩樂。

Phyllis希望政府可簡化申請租借地方的程序,方便他們日後舉辦更多大型堆沙活動。她指,現時各區的康文署對堆沙比賽態度各有不同,部分地區會舉辦堆沙同樂日,聘請Castles Can Fly作教練,讓市民免費學堆沙,亦有部分地區不作特別宣傳。

Phyllis認為,政府應出錢聘請導師,好讓市民掌握基本技巧,激發他們對沙雕的興趣,增加參加堆沙比賽的動力。她亦盼望政府能多投放資源做宣傳和資助,配合Castles Can Fly 的教練團隊,一起合力推廣堆沙活動。Phyllis透露,明年打算向政府申請資助,希望聯同更多對沙雕有熱誠的人,合力舉辦堆沙興趣班培訓,吸引更多市民參與。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