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藝術,似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對於門外漢而言或許高高在上。近年藝術發展愈趨親民,走入群眾與大家進行交流,再加上各樣文化活動的躍現,藝術一詞變得不再陌生,創作更是人人都可以觸及。


記者:梁芷媛 李靜儀
編輯:梁翠詩 余艾諾

生活節奏迅速是香港人的特色,為了令我們的社區滲入藝術的氛圍,各港鐵車站、公共空間又或商場不時會展出藝術品。太古旗下商場早前展出的「大象巡遊」(Elephant Parade),將逾100件大象寶寶雕塑以藝術包裝亞洲象群保育信息,便是一個在熙來攘往的展示藝術成品的例子。藝術品能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令人在繁囂之中稍感一刻舒心及閒適。然而藝術品始終是一件固定裝置,單向而容易被忽略。為了令觀眾不再處於被動的位置,能夠成為藝術家參與創作,甚至成為藝術一部份,多元而強調雙向的活動漸漸蓬勃。藝術不只可以用心感受,更可以作為溝通與交流的工具。

音樂篇

即使對音樂無基本認知,完全不懂得任何音樂理論,公眾都可以成為音樂創作的一份子。早前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就透過多間社福機構廣招公眾,在導師帶領下在六節工作坊中進行音樂創作,少數族裔、長者及至青年人士都能參與活動。節目經理吳文基(Eric)形容計劃促進公眾參與藝術創作,將大家由被動接收藝術之人,轉化成主動的創作者,在過程中進行反思,對個人、社區以至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現時創作項目已經完成,將在本月中至12月到各區進行巡迴演出,把「人人皆可作樂」之精神推廣予廣大民眾。

如果覺得創作音樂過於困難,由指揮 Marco Iannelli帶領的「綠色樂團」或可以作為大家參與藝術的入門活動。作為每月在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行的「自由約」活動之一,樂團鼓勵觀眾拿起主辦單位預先準備的環保物料,例如膠樽、鐵罐等,與弦樂四重奏即場合奏。透過聆聽,參加者會不自覺被拍子感染,手作道具與節奏產生共鳴,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共奏出獨一無二的樂章。

畫畫篇

在只有黑白攝影的年代,鏡頭下的世界仿似只有兩種顏色。若要照片變得亮麗生動,就要以古法用人手上色。全職藝術家Veron Sung 就在「自由約」中舉辦工作坊,讓參加者嘗試透過調色為不同的黑白相片上色。由於創作需要自行調色,並沒有既定限制,因此每件成品皆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透過工作坊Veron 得以拉近與參加者之間的距離,並就相片進行交流,推廣藝術。

攝影篇

手機的相機功能愈加先進,人人都可以是一個攝影師,但每一張照片的意義又會否因此而變得淡薄呢?《一百之後》策展人鄭怡敏(阿金),邀請市民於不同階段完成各種創作,包括根據指定主題拍攝相關照片,並上傳到展覽《一百之後》的網頁。阿金認為,「平日很多觀眾都很匆忙地參與展覽,沒有細心欣賞作品,而透過拍攝的過程,可以令公眾放下腳步,更留意生活細節,探尋油街實現」,希望能「盡量令更多身邊的人接觸藝術,用藝術啟發及教育公眾。」

阿金教室:公眾怎樣參與藝術?

啊金認為,大家可以多利用網上平台瀏覽藝術資訊,例如「藝術地圖」、「PixelBread」、「Artmap」及「Timable」等,便會留意到其實香港有很多藝術活動可以參與。

另外,參觀展覽時緊貼導賞員便可以深入了解展覽意義。導賞員與觀展者的互動,亦可令觀展者更投入,避免他們變得冷漠和抽離。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