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場上,球員每次只有 24 秒進攻時間,要「頂住」壓力把握好每個進攻機會,殊不容易。更甚是,每次離開球場,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等待下一次昂首踏進球場的機會,同樣不容易。面對場內場外的種種挑戰,被譽為本地籃球壇的明日之星,大學時修讀心理學的陳兆榮有自己一套「球場心理學」。


記者:黃卓賢 鳳嘉杰 胡恩晴
編輯:李恩博 羅彥朗
攝影:劉佳男

兆榮現效力上季包攬銀牌盃、康文盃及季後賽錦標「三冠王」的香港籃球聯賽甲一組永倫,中學時曾擔任學界勁旅英華書院的籃球隊隊長,並且屢獲殊榮。不過,兆榮於大學時竟然選擇修讀心理學,這個看似與籃球無關的科目,卻在籃球場上幫了他一把:「球場上,心理學有助管理情緒,令自己冷靜處理每一球,不受單一事件影響。若被對手粗暴侵犯,自己亦會懂得調整情緒,集中精神比賽,避免犯低級錯誤以致球隊落敗。而且,從比賽重播中觀察對方的小動作,亦可以令自己窺探到對手的下一步的行動,從而清楚對手的打法。」

運動員的成功法門,大家很容易會聯想到刻苦的訓練,但在兆榮眼中,正確的心態同樣重要:「無可否認,每日認真操練是運動員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另一方面,運動員必定要有一顆不服輸的心,每當與別人比賽,不可抱有輸給別人的心態,永遠要遇強越強,力爭勝利,除了技術及體能上要比對手好,對勝利的渴求也要比對手強。」

不少籃壇的老大哥都看好兆榮,認為他是本地籃球的新希望,在眾人的寄望下打球,兆榮卻表示沒有太大壓力:「前輩們於比賽中都會花很多時間提點我,不會特別對我施予壓力,所以我於比賽中感覺亦算良好,談不上有什麼壓力。」

風光過後 回歸訓練

1504P1502

在剛過去的亞洲大學籃球錦標賽,兆榮以隊長身份帶領港隊雙殺南韓,歷史性奪得季軍,風頭一時無兩:「我代表香港打過不少比賽,但真真正正可以嬴得獎牌,今次卻是第一次。」一塊得來不易的獎牌,令兆榮更有動力去裝備自己,努力為未來做好準備,誓要打好接下來的每一場比賽。

本地籃球缺乏普羅大眾支持,職業球員生活亦欠缺保障,但兆榮未有因此卻步,反而決心成為職業籃球員,他解釋,當初並沒有考慮相關問題,純粹隨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最愛的始終是籃球,所以想於這方面發展,繼續打籃球。」

談到最難忘的時刻,兆榮謙稱,每一個與隊友打拼的時刻都是最難忘:「可以和隊友配合,做到成功的進攻或者防守,都是我最難忘而且最開心的時刻。」兆榮認為,這些難忘時刻都是他一直進步的原因:「它令我有一種動力想繼續進步,繼續可以和隊友配合,繼續做到成功的進攻或者防守。」

一路走來,兆榮的籃球路沒有留下遺憾,但傷患卻為他帶來一絲絲無奈:「我沒有甚麼遺憾,倒是有時會因為受傷而感到無奈,擔心可能因此不可以繼續打籃球。」若果因傷錯過重要的比賽,兆榮坦言會失望,但樂觀的他總會從中學習:「每次受傷,我都會汲取教訓,並且在康復後做好相關預防措施,例如在比賽前會包好雙腳,減低受傷機會。同時,我會做好熱身,確保自己在最好的狀態下比賽,我不希望因為自己的狀態問題而令到自己受傷,所以我會盡量做好準備功夫。」

不少香港籃球員都想進軍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而兆榮亦是其中一個:「每球員都想去到高水準的聯賽發展,CBA 是其中一個,但就算去不到,我也希望和高水準的隊伍一起練習。」兆榮深明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他每天都會花不少時間操練:「最近兩個月,我每天都會一早起床,去練習射球,做一些技巧訓練,接著就會健身。」

毋忘初衷 燃點夢想

作為籃球員,其中一個目標就是進軍更高水準的聯賽。兆榮也不例外,但更長遠的目標就是成為一位籃球教練。兆榮現與亞大戰友及甲一福建的葉俊傑開辨籃球學校,利用街場空間,教導青少年籃球技巧,「作為教練,一方面可以吸收訓練別人時的知識,然後在自己打球時運用出來,訓練自己,希望最後目標是幫助到青少年,接受正規訓練,更有效提升水平。」兆榮更稱,成為教練是為三十歲後打算。

對於營運學校的困難,兆榮認為行政及宣傳較難。「始終對這方面不夠熟悉,無從入手,但徵詢過別人意見,慢慢試後,目前情況還好。」兆榮表示,不想學校走貴價路線,希望以過來人的身份及經驗幫助學生。

對於政府對運動員支援不足的問題,兆榮認為政府可先從提供場地開始。「我知道有些球隊連固定的訓練場地也沒有,又怎能安排好訓練,這有可能影響球隊質素。」除此以外,兆榮認為政府對籃球這項運動的宣傳不足,從而令培訓數量下降。

就特首早前指體育界對經濟方面沒有貢獻,作為運動員的兆榮認為,雖然運動員對經濟無建樹,但無論成績如何,其奮鬥故事亦對他人有啟發,不能以實際量化。

後記

陳兆榮年僅二十二歲,與記者年齡相若, 但他早已計劃好自己的將來,望著目標逐步踏前。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做「夢」是一件易事,但會付諸行動、會計劃的人,卻少之又少,而兆榮就是那些少數。看完兆榮追逐籃球夢的軌跡,不知有否燃起你心中的夢?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