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今次兩會的高頻詞。在不同的小組會議中,許多省市的委員都熱烈討論如何參與進「一帶一路」,抓住機遇發展。時事評論員鄭漢良認為,中國現在是可以說是傾盡一切資源去發展「一帶一路」,今後起碼十年都會按一帶一路戰略來發展,但地緣政治問題將成發展阻力。


記者:張肖彤 黃怡穎
攝影:張肖彤 施家勝
協力:張學禮 李明佑 莫亦熙 陳景瑤 劉佳男 潘朗然 邱巧嵐 陳雅靜

「一帶一路」是指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的「21 世紀海上之路」,是一個合作發展的概念,目標是與亞洲各國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的「生命共同體」。這個計畫在去年 11 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時,由習近平正式提出,並在隨 後多個場合進行闡釋。他當時同時宣布籌建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亞投行)。

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就在全國政協記者會上解釋,「一帶一路」是「南南合作」區域合作的新模式,謀求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國家共同發展,實現互聯互通。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亦在記者會上指出,「一帶一路」有利中國建設陸海統籌、東西互濟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引領經濟外交戰略

時事評論員鄭漢良指出,一帶一路不只涉及經濟範疇,更涉及外交層面,因為計畫強調中國與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基本建設一路向外伸展。這種發展方式與斯里蘭卡起海港、鐵路、中亞細亞、海上絲路等等,都涉及戰略層面和外交層面。他認為中國現在是可以說是傾盡一切資源去發展這件事情,中國今後起碼十年都會按一帶一路來發展。

鄭漢良又認為,「一帶一路」的提出,與中國的巨額財政儲備,以及美國要重返太平洋不無關係:「中國有很多儲備,必然有很多錢去做很多基本建設,又籌備亞洲投資銀行,令到其他國家有意思參與。」但「一帶一路」不只是經濟發展,他認為計劃是一個中國新的積極對外策略,現在美國不時談論要重返太平洋,雖看不到任何實則上的進展,但「一帶一路」必然與 TT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有多少抗衡。

香港可助融資

「一帶一路」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的重要計劃,早在今年 2 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就在預算案中建議爭取利用香港在融資和資產管理方面優勢,積極研究亞投行的可行性。

鄭漢良認為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角色主要在於其金融地位,因為一帶一路會衍生許多金融活動,而大陸金融市場發展仍未健全,香港可從中分到一杯羹。

資深財經分析員黃溢華則認為,「一帶」、「一路」牽涉不同國家,香港可參與的空間亦有不同。「一帶」針對中亞國家,黃溢華認為,「一帶」在國內經濟所起之作用是把較低檔次的貨品推銷到當地,從而開拓中下檔次貨品市場。

但他表示,中亞國家與香港地理位置相距甚遠;亦欠缺精通當地語言的人才,難以與其進行經濟活動,故本港在「一帶」的作用不大,最多只能擔當融資者的角色。

而「一路」針對東南亞國家,黃溢華則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對香港非新鮮事,因香港早已與東南國家「有生意來往」,現需要做的是穩固現有優勢。他相信乘一路的機遇,可令香港的經濟活動更加頻繁。

地緣政治是最大障礙

一帶一路這個大藍圖勢在必行,鄭漢良認為計劃實行的最大阻力在於地緣政治,他以印度為例,指印度屬區內大國,對「一帶一路」亦有所防範,可能對一帶一路造成消極負面影響。

此外,在中國一帶一路地圖中,緬甸是向西南發展的一個重要地方,中緬過去關係很好,但最近關係亦趨緊張,甚至在邊境爆發衝突事件。而在中亞舊絲路中,反恐早已是老問題,如新疆疆獨在阿富汗等中亞地區受到包庇,都是不利「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因素。另一方面,美國對「一帶一路」雖然暫時並未有表態,但就不斷提醒英國及其他盟國不要如此輕易加入亞洲投資銀行,不能排除美國在亞洲的盟國有小動作的可能。鄭漢良說:「很多人不敢對一帶一路過於樂觀,正是由於涉及太多不穩定的地緣政治。」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