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正則鳴:咀嘴有別
夜看許禮平的《舊日風雲》,喜甚。內中所記人物, 多為作者親炙之輩,資料彌足珍貴。看到陳凡一篇,登開眼界;原來書櫥中署名陳上校的《酒畔談兵錄》、署名徐克弱的《燈邊雜筆》,俱是這位署名百劍堂主,和金庸、梁羽生合寫《三劍樓隨筆》的筆名。
且看許禮平寫的這段:「陳凡有一回應邀在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講演,偶爾也爆出若干粗口,正是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那些斯文聽眾面面相覷,而常公宗豪(中文系主任……)則陰陰咀笑,倒欣賞於常格之外。」
陳凡實在幸運,沒有成為當年的林慧思。身為系主任的常宗豪卻「欣賞」,還「陰陰咀笑」。此可見陳凡的不羈;但常宗豪的「咀」,應是「嘴」。許禮平筆誤了。
「咀」與「嘴」,是有分別的。
「咀」,是咀嚼、品味的意思。《史記‧ 司馬相如傳》:「咀嚼菱藕。」劉勰《文心雕龍‧ 序志贊》: 「傲岸泉石,咀嚼文義。」《管子‧ 水地》:「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但現代作家中,也有將「咀」與「嘴」作通同字,如茅盾《鍛煉》:「我們今天還要去奔走營救,看人家的咀臉,越氣越不服氣。」這可無古證,料亦筆誤,或手民之誤。
至於「嘴」,只作說話的嘴,如嘴巴,多嘴, 和引申到凡器皿的尖嘴部分,如瓶嘴。時下很多人說「我嘴你」,這「嘴」,宜用「咀」。
《舊日風雲》是好書,值得咀嚼。百劍堂主的武俠小說《風虎雲龍傳》卻難以咀嚼,不及金梁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