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郎的「腐」能量
興趣能變成就是一件困難的事,喜歡BL的馬郎人生中最自豪的就是與朋友成立了「糧食供應所」這個宣揚BL的平台。BL是Boy’s love的縮寫,是描寫男性間戀愛的創作類型。活潑開朗的馬郎更豪言「No BL No Life」是她的人生格言,沒有BL便沒有馬郎。
記者:[戴穎琪 吳詠雯]
攝影:[蕭焯嵐 酆欣桃]
編輯:[王卓螢 梁耀聰 黃令筠]
一發不可收拾的愛
被問到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喜歡BL,馬郎笑言:「我小時候已經喜歡看兩個男人啦!」。年幼的她第一次感覺到兩個男人間微妙的化學反應,是在《百變小櫻》中的桃矢和雪兔。而後來接觸到《純情浪漫史》更讓她得知BL的存在。這兩套作品是馬郎成為「腐女」的啟蒙之作,令她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她認為接受一切無論是物件、動物還是非人類,只要是BL而且劇情符合口味。BL自此成為馬郎生活上的支柱、構成馬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緣巧合的際遇
馬郎喜歡熱鬧,在未成立「糧食供應所」前已經常舉辦不同主題的包場活動。而在某次活動中她認識到另一位拍擋Konnie。同是「腐女」的Konnie邀請馬郎一起舉辦BL活動,便漸漸有了「糧食供應所」的雛形。
馬郎回想小時候,旁人總會用異樣的目光看待喜歡BL的人。BL漫畫會被放置在不起眼的地方,像是見不得光的事,因此她都會隱瞞自己喜歡BL。直至大學時無意中發現與人討論BL時,自己總會不自覺地充滿能量,同時發現身邊還有很多人不認識BL,令她萌生了需要一個地方讓人看見BL的想法。她想讓其他人明白喜歡BL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可以公開、享受地看,因此有了「糧食供應所」的出現。
「糧食供應所」成立至今約四年,不時會舉辦不同的線上和線下活動推動BL文化。「小天使」是店主們稱呼客人的叫法,馬郎很感激他們的存在。她表示她都有好好記住每一位「小天使」,亦慶幸糧食供應所讓「小天使」們不再孤單,讓他們找到有歸屬感的地方。

▲ 糧食供應所創辦人(左起)P仔、Konnie、馬郎、Diane
BL與LGBTQ
談及BL,大眾自然會聯想到LGBTQ的存在。LGBTQ是非異性戀的社群統稱,是由Lesbian女同志、Gay男同志、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者,以及Queer等所有認為自己不屬於傳統性別,或認為上述類型都太過侷限的人和Question正在摸索自己性向的人組成。許多人都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密切,想不到兩者其實有些水火不容的。馬郎表示BL加入了許多來自他人的幻想,這會令 LGBTQ群組的人感到不快。而近年來的作品漸趨現實、加入同志面對的社會問題才促使他們關係破冰。
馬郎慶幸香港的BL和LGBTQ圈子一直關係友好,她感覺身邊喜歡BL的人都支持LGBTQ。而身為「腐女」的她也有被邀請到同志活動。但馬郎感覺香港對同志婚姻的支持不足、態度也相對保守,因此有許多反對的聲音出現。她認為是源於香港對性教育和自我認識等教育不足造成目前局面。馬郎希望宣傳BL能讓人們明白到同性之間的戀愛關係是正常的,吸引更多人支持。
未來的憧憬
視BL為生命的馬郎,對未來自然也與BL掛勾,她表示有任何可以推廣BL的事情都會去把握。馬郎認為香港的BL較多元化,或許是因香港較少像日本、泰國等地有屬於自己的BL產物,香港的「腐男」和「腐女」接收多個國家的多元文化。讓香港的BL文化不論是漫畫、動畫、廣播劇和小說等BL作品都有其受眾。這也成為香港BL比起其他地方獨特之處。
而目前馬郎最大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創造更多香港的BL影視作品。她認為電視劇和電影等媒介是最容易了解BL。她以ViuTV翻拍日本劇集《大叔的愛》為例,觀眾在觀看後大多對BL感到有趣,並不是反感,甚至在香港掀起了一股熱潮。這也令馬郎明白到香港對於BL的反對來自於大眾對BL的不理解,因此需要更多作品向大眾介紹BL的其他面向。
馬郎也明白這絕非易事,她認為香港社會需要先明白BL的商業價值。日、泰、台等地的BL能夠盛行全因大眾意識到其商業價值,投入資金拍攝BL劇集和打造BL文化。馬郎希望自己能夠在香港擔任起宣傳的角色,透過吸引更多人支持及觀看BL,讓香港發現到BL的商業價值,促使更多人投放時間和資源到BL的發展之中,建立屬於香港人的BL文化。她亦希望能透過普及BL文化,撕掉BL的負面標籤。
No BL No Life
假設BL消失在世界之中,馬郎認為自己應該會成為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每日打卡上班,過著無趣的生活。馬郎認為BL等同於她的生存價值,因此馬郎十分感激糧食供應所的存在,糧食供應所也支撐着她對BL文化的期望。她坦言資金確實是目前糧食供應所最大的顧慮,但不會輕易放棄,會盡最大的努力堅持。假使某一日要因資金關係需關閉糧食供應所,馬郎也希望利用其他方法宣傳BL,她亦有信心會有人承傳她的意志延續下去。「只要一日有馬郎在,我便會傾盡全力宣傳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