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叫苦 盼調高薪金
【本報訊】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早前指出,全日制幼稚園人才流失率達四成。有資深幼稚園老師指,問題源於老師工作壓力過大、薪酬架構不完善。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對此表示關注,又指目前已成立檢討委員會,詳細考慮是否需要訂立新的薪級表。 記者:梁泳儀 陳嘉瑤 編輯:李家詠 林浩賢
美國大學水平試 港試場九成內地生
【本報訊】要到美國唸大學,必須報考「托福考試」(TOEFL)及「學術水平測驗考試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 t,簡稱SAT)的成績,但由於內地未設SAT 的考試點,有意報考者便需到鄰近地區,如:香港、澳門、台灣等地考試。當中不少考生會以香港作考試點。然而,現時一個試場容納的1,000 人中,有約900 人為內地人,人數之多,令不少本地考生受到影響。 記者:黃妍 編輯:馮皓羚
人生課程揭瘡疤 幫人隨時變害人
【本報訊】坊間興起動輒收費數千元的「人生課程」,嘗試在7天內,密集式上課,引導學員突破自己。但有心理學者指出,課程務求激進地揭開學員瘡疤,學員或會因而遺下心理創傷;參與者宜先了解課程導師的價值觀孰好孰壞。 記者、攝影:卓茗 柳建麗 編輯:黃詠彤 袁樂彤
東平洲水源短缺配套差 原居民苦不堪言
【村民惡夢】東平洲自 2011 年升格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後,吸引不少遊客聞風而至。但原來島上缺乏自來水,令當地原居民被迫以無牌方式售賣食品;此外,公廁亦未有提供清水沖廁和洗手,衛生情況惡劣,令居民和遊客苦不堪言。 記者、攝影:袁楚楚 鍾朗言 編輯:黃迪瑋 鄭智文 供水一直是東平洲的問題。土生土長的高先生慨歎,他們同為香港人,市區的人可以使用自來水,但居於東平洲的人卻被逼使用井水。部分原居民更要購買樽裝水回島上使用,但他們均指出「遠水不能救近火」。 東平洲水源短缺 本報就供水問題向漁農自然護理署和水務署查詢。漁農自然護理署回覆指,島上設有多個蓄水池。其中位於沙頭村的蓄水池,容量高達900立方米,理應可 以解決原居民和遊客的需要。然而,東平洲士多負責人殷先生(圓圖)指出,蓄水池已荒廢多年,政府亦沒有派員管理蓄水池,導致水源短缺。 水務署回覆指,由於東平洲已列為地質公園,加上人口稀少,不適合作大型基建,而興建一條連接該處,達十多公里的海底喉管供水,亦不符合成本效益。他們指出,雖然井水由民政事務處負責維修保養,但強調署方有定期監察水質及供應量。 缺乏自來水,亦導致膳食供應匱乏。漁護署出版的刊物《東平洲全方位生態探索》指出,「(東平洲)村民可為你提供簡單的床舖和膳食,收費一般都很便 宜」。但根據食環署《食物衛生守則》第條,食肆必須使用清潔的自來水,或獲食環署認可的清潔水源,才可作煮食用途。但島上士多只有井水使用,故多年 來一直不獲發食肆牌照。原居民殷先生為滿足遊客需要,因而「被逼」無牌經營。 士多迫無牌經營 自從去年政府將東平洲列為「香港世界地質公園」,食環署經常「放蛇」巡查島上的「無牌士多」,更罰款數千元,令士多不敢營業。有原居民坦言,他們一...
為保樂園夢幻 挨腰痛氣促 迪士尼員工大控訴
【歡樂背後】香港迪士尼樂園酒店內的「魔法化妝廳」,以服飾、化妝、髮型等裝扮,讓小朋友一嘗公主滋味。然而, 美麗背後,有曾經在該處工作的員工表示,他們每天的工作,均受到腰患和氣管敏感的困擾,縱使多 次求醫,仍未痊癒。他們更透露,園方為了保持樂園夢幻的氣氛,要求員工嚴格遵從工作守則,即使 患病,也不能戴上口罩,被質疑是漠視員工的健康。 記者:林雅倫 劉家寶 編輯:黃進成 陳欣然
無色無味 迷暈黨再現新招
【任人擺佈】數年前,在本港活躍一時的「迷暈黨」再於鬧市出現。有油尖旺區區議員表示,過往 迷暈黨用的迷暈劑帶有異味,較容易發現,但近年則以無色無味的手法迷暈目標,並 對迷暈黨言聽計從,自願花數萬元消費,回家後才驚覺不妥。 記者、攝影:霍海嘉 陳景煜 編輯:許嘉信 陳鎮強
同志桑拿 赤裸交友性地
【本報訊】縱使英、法兩國相繼通過同性婚姻草案, 同志平權在香港的討論至今仍膠著。 施政報告表明,目前並無計劃就性傾 向歧視條例立法進行諮詢。同性戀者 未能光明正大地戀愛,只能靠有限渠道認識「同路人」,光顧隱身鬧市中的同志桑拿。 仁聞報記者
圖書館借還系統漏洞 十秒攻破天價智能裝置
【本報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2011 年年底,斥資近2 億元更新全港公共圖書館電腦系統,並於6 間指定公共圖書館,推出「智能識別系統試行計劃」,引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減少借還書程序。但本報記者發現,新系統在書籍防盜上存在 漏洞,令偷書者有機可乘。 記者、攝影:李洛儀 郭詠欣 編輯:何寶怡 許貫林
活化工廈變免費補習社 助基層拉近起跑線
【本報訊】現時學習費用昂貴,補習班、興趣班動輒上千元。這些費用,拉開基層學生和其他人的「起跑線」。除了政府關愛基金的津貼,也有社會人士自發在土瓜灣工廈辦免費補習班。比賽槍聲尚未響起,基層家長也許能藉這類社會資源,來改善不公平情況。 記者、攝影:何宛兒 編輯:蔡曉銳
貪平北上求醫 四成港人睇婦科 內地一線醫院保安差
【仁聞偵查】面對本地公立醫院長期醫護人手不足和床位緊絀等種種問題,本港不少無法負擔昂貴私立醫院費用的市民,近年選擇北上求醫,當中婦產科更佔四成。本報記者親身走訪深圳市內一間港人常求診的內地一線醫院,發現病房如無掩雞籠能自出自入,院方更隨便公開病人資料。 記者:唐芷瑩 陳欣愉 編輯:梁可瑩 趙善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