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寫個性 墨現傳承
橫、豎、撇、點、捺,勾勒出一個個繁複卻有意思的文字。現代人多以硬筆為主要書寫工具,以動物毛髮製成的毛筆似在悄悄的步入歷史河流,謝貝詩和賴碧琪兩個年青人卻選擇重拾筆尖的觸感,以文字書法感動人。
記者:柯名豐 黃芷蔚
編輯:林衍君 黃舒婷
攝影:劉力田
方、圓、扁、闊,不同風格的字體組成生活不 可或缺的拼圖。文字設計師及「typing.jpg」創作人謝貝詩以毛筆設計出有質感的文體,把文字的藝術美感帶給讀者。謝貝詩與書法結緣,皆因在網上看見他人以秀麗筆畫畫,就嘗試執筆寫字,繼而開始運用鉛筆、 毛筆及秀麗筆設計富個人特色的文字風格。
手寫顯風格
作為文字設計師,謝貝詩有堅持,亦有放下。每天,她堅持花時間練習寫字,希望能保持水準和個人特色。她對筆具和顏料都有相當要求,用毛筆寫中文字,用神奇毛筆寫英文字。除了墨水之外,她也會以水彩、廣告彩及塑膠彩調色,令文字更添質感。謝貝詩堅持作品需具有個人風格,認為若設計師不能跟隨自己心意創作,就很容易變成機器。與此同時,她重視客人要求,因此與人合作時,仍會放下一些個人風格,「雖然自己還未算是真正的設計師,但希望客人是欣賞我的風格才與我合作創作。」

文字設計師及「typing.jpg」創作人謝貝詩
近年創意市集越來越多,謝貝詩曾參與其中,她留意到近年手寫文字再次受到重視,「在網上找字體會較為死板,相反以人手寫則較生動,可以感動人。」雖然謝貝詩的作品曾被客人嫌棄字體太「可愛」,但她沒有氣餒,反之更積極寫字,以努力換取香港人對其書法創作的賞識,對文字設計的興趣。「現時的發展令文字設計重新興起、注意到設計師,重燃希望。」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意指再優雅的事物,也不及大自然的風光來得美好,這也是「青山不墨」書藝家賴碧琪願意以一雙手,一枝筆改變別人對中國書法觀感的原因。坊間多形容中國書法古老守舊,但賴碧琪卻把現代人都忽略了的傳統藝術再次重現人前。
書法見傳承
「書法在香港仍有市場,只是未被發掘而已」,賴碧琪開設社交專頁,每天分享書法文字,目的是吸引更多年輕人注意書法這門藝術,「我想從 80 後角度去詮釋書法,所以開設一個專頁,以較貼近人群方式推廣。」為了將書法愛好者年齡層拉近,賴碧琪會參考合體字,創作出有共鳴的文字,拉近書法與年輕人的距離。她每天晚上都會在專頁發有關書法的圖片,希望在為自己一天作總結的同時,以書法文字去治癒身邊的人。

「青山不墨」書藝家賴碧琪
傳統書法後繼無人,撇開青黃不接,賴碧琪歸因於過往書法家所留下來的陋習。她指很多學府甚至大學都沒有專門學習書法的課程,透明度不高之餘,傳授書法的人很多都是老一輩,他們的思想一般比較守舊,容易固步自封。有見及此,賴碧琪亦開始開班教授書法。她認為學習書法並不只是橫、勾、直、撇,更重要是了解當中的歷史和文化。「我想新一代去學的時候,並不是單純寫一手好字,更想教曉他們了解到何謂書法。」中國書法中那蘊含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經過不同書法家的洗滌後,那股教人回腸蕩氣的氣勢確是其的吸引之處。
古語講求工整對稱、用字精煉才能詞達其意,反之現時的歌詞或語句,要求發人深省,而非造句精細。賴碧琪認為用白話文總不及古文典雅,「書法中的每個字也有含意和精神,若然用白話文去寫,就會失去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書法往往依靠臨摹名家,或會失去個人風格,賴碧琪則認為書法是一個加減過程。起初先集百家之大成,學習不同書法體,隨後慢慢將不適合自己的刪去,剩下的便是獨特的個人風格,這就是加減的過程。
「我認為手寫是不能被取替的。人手書寫很特別,或早或晚,或冷或熱下書寫都會有不同的效果」,賴碧琪和謝貝詩分別擅長傳統和現代書法,但都忠於手寫。時代變遷令文化長河若加若減,親手用心寫下的書法,卻可永遠觸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