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安陰霾未散 有法不依難根絕
兩會在月中閉幕,中央除了在經濟上強調如何在調整結構的同時保持增長,在政治方面亦繼續重申其反貪腐立場並強調要依法治國。但有時事評論員認為,貪腐、環保、食安、疆獨等多個問題,終究需更開放才可以解決,現時過份維穩已陷惡性循環。
記者:張肖彤 黃怡穎
攝影:張肖彤 施家勝
協力:張學禮 李明佑 莫亦熙 陳景瑤 劉佳男 潘朗然 邱巧嵐 陳雅靜
中國今年經濟增長放緩,擴大內需是李克強在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一個重點,然而,中國的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問題仍是一大阻力。鄭漢良認為,一如環保問題,食安問題歸根究底就是有法不依,造成很多漏洞。
今次兩會不少人提議為食品安全問題立法並嚴格執行,鄭漢良相信,稍後會有很多針對食安問題的法案出台,亦會比以前更加嚴格。雖然他對國企能否有效治理有保留,但相信政策起碼對一般私企和食物行業是有威嚇性的。
打貪助鞏固政治
去年,周永康、徐才厚、令計劃三名高官先後落馬。今屆兩會,中央對反貪的態度仍備受關注。有記者在政協開幕記者會上向發言人呂新華提問:「還有沒有更大的老虎?」,呂新華回應時表示,有猜測有沒有更大的老虎沒有意思。他強調中央「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打貪,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圍。
如此大動作打貪博得了不少掌聲,時事評論員鄭漢良認同打貪見成效,但他亦指,反貪歸根究底是為了剷除異己。過去,網絡上不少民眾借微博等舉報貪腐,但這些個案愈來愈少,鄭漢良認為,這顯示了打貪是習近平消除敵對殘餘勢力的一個工具:「他們不會讓其他人參與,尤其他們不會讓群眾參與去監督政府,這樣他們才可以控制得住不會過了頭。」
總理李克強去年首次以「向霧霾宣戰」的口號作為環保工作目標,一年之後,前央視主播柴靜自資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深入剖析了中國霧霾問題,儘管在兩會開始之初有不少政協、人大叫好,仍然遭到封殺。
鄭漢良認為,情形就像反貪一樣,中央只容許一切由上而下,由中央定下治理環保路線並執行。他指出,習近平有意將幾家大國企合併,有精簡架構,對環保本身亦有好處。但他就質疑中央在治理環保上的嚴格程度,不大可能達到柴靜在紀錄片中所宣傳的全民檢舉,否則人人去發掘大企業的藏污納垢及犯法勾當,便會失控,造成反效果,對一黨專政而言不是好事。
愈維愈不穩困局
兩會期間,廣州火車站又發生一宗斬人事件。鄭漢良認為,中國來年要面對的最大問題仍是維穩。他認為中國目前已陷入「愈維愈不穩」的情況,只有國家更開放才可改變:「你繼續用鐵腕方式管治,觸發更多群眾事件,你又投入更多維穩費,我覺得這只能是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