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正則鳴:汪明荃的「書籍」
近日為雜誌搞個「金庸特輯」,翻了不少舊資料。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六日《明報》有篇汪明荃寫的〈金庸.武俠小說.佛學〉,其中有段汪問金答:
「你還會再寫武俠小說嗎?」
「不想寫。寫了這麼多,已很足夠了吧。」
「那麼,會不會寫其他方面的書籍?」
「也許會的。」
這一問一答,毫無新意,因金庸早已決定「金盆洗手」了;汪明荃還用了一個「不正」之詞,那就是:書籍。「書籍」是一個「集合概念」。犯這錯誤的人不少,犯了也不知是錯。例如:「我在書店買了本有關邏輯的書籍。」且再舉幾例:
一、這部書包括了韓語語法的基礎知識,和千多個常用詞滙。
二、在散文燦爛的星空中,余光中的作品,是一顆最明亮的星座。
三、天降金牛,灑滿馬路,數以百計的人們衝出去執拾。
四、故鄉祠堂前的一對石獅子,歷經風霜雨雪,已守護了我們百餘個歲月。
第一例的「詞滙」是集合概念,「千多個」是詞,非集合概念,故錯。
第二例的「星座」,是由群星組成;一個余光中,豈成「星座」!
第三例的「數以千計」已是眾數,「人們」是集合概念,兩者組合成句,錯。
第四例的「歲月」是由「年」組成的集合體,如「漫長的歲月」。故這句中的「百餘個歲月」不通。
據此,汪明荃的問題應改作:「會不會寫其他方面的書?」那就合邏輯了。此文參考一部好書寫成,書雖已絕版,網上可下載,那就是李衍華的《咬文嚼字的邏輯》。值得同學一看。
黃仲鳴 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