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園村復耕有收成 村民:黑暗中一線曙光
【跟進報道】飽受菜園新村外的路權問題影響,而遲遲未能重建家園的菜園村村民,目前仍需窩在日久失修的臨時屋。他們唯一慶幸的,是復耕有收成,新農地的環境比起在橫台山舊村時更佳。村民直接對外銷售農作物,亦有效確保村民有穩定收入。有參與復耕的村民直言,農地是「黑暗中的一線曙光」。
記者、攝影:區詠雅 編輯:陳逸思 江文靜
茶園村村民一共47戶,於2011年初透過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農業復耕計劃」,申請重置家園及農地。 本報於2011年10月曾報導,村民們在當年4月搬到臨時屋,隨即聯同曾協助護村的社運人士,自發組織「菜園新村農業先鋒隊」,並租用於臨時屋旁邊的農田準備復耕。兩年過去,農地終於見收成。

現年80 歲的村民尤伯是復耕成員之一。
復耕初見收成保生計
現年80歲的村民尤伯是復耕成員之一。他坦言,爭取復耕牌全因務農是他的事業,亦不希望坊間覺得他們欺騙政府,因此到埗後3個月,便立即務農,並用了半年時間開荒。現場所見,農地種植多種蔬菜,例如西洋菜、豆角、馬蹄,並實行有機耕種。
直銷農作物免抽佣
尤伯指出,新村耕種環境比以前還好,在舊村時,農戶需要到村內井口打水,耗費時間。現在農地旁則有大帽山流下的水,方便灌溉。他表示,目前有參與耕作的多為年老村民,而沒有農地的村民,則會在臨時屋附近的空地作簡單耕種自用,作物有唐生菜、油麥菜等。
在售賣農作物方面,先鋒隊採用直銷方式,分工負責農務、對外在八鄉區內銷售,以及運輸農作物到訂戶手上,希望節省運輸成本,以及省卻被分銷商抽佣。
年半過去,尤伯對這種營運模式感到滿意,收入穩定,亦快將回本。他透露,將來的耕地會在現時臨時屋的北區,但仍期望保留現有農地。

菜園村附近土地,開始有人設置私人土地的路牌。
特稿:村民哭訴被政府遺棄
復耕計劃初見成果,但最困擾村民的,始終是興建新屋無期。日前,不少傳媒已報道臨時屋的惡劣狀況,包括嚴重滲漏,以及因滲漏所造成的電器損毀。村民珍姐補充,臨時屋間隔單薄,上下層毫無隔音,上層連跌一根牙籤下層也聽到。
另外,因村內沒有照明系統,所以早前港鐵應村民要求,興建了3支太陽能燈柱,但其中2枝已壞掉。她表示,每當村民回家時都擔驚受怕,現在唯有籌錢安裝光管。珍姐含淚哭訴「政府無良」,言而無信,感覺被遺棄。尤伯和珍姐均表示,現在唯一希望能早日與路權持有人達成共識,讓他們可重建新村。

臨時屋外水管收縮和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