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爆煲 智能手機已成為現今生活必需品,人人「舉頭望電腦,低頭看電話」,生怕遺漏任何訊息。資料流通確讓我們生活變得更方便,但過量資訊亦使人們只能接收,無暇揀選。有科學家把人們的症狀歸納起來,喚作「手機焦慮症」。坊間則出現了一種「靜觀治療(Mindfulness)」,幫助用家減輕因使用智能手機所引發的焦慮。


記者、攝影:任繕德 楊匯琳 蔡愷弦
編輯:吳穎敏 孫皓軒 李芷澄

2015oct_issue_ourvoice-33
教授靜觀治療的導師盧希皿表示,靜觀是一種避免鑽牛角尖且令思想澄明的方法。透過靜觀,人們可以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處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他指出,「我們經常過於重視被動地接受的外來的資訊,而忽略身體本身給我們的信號,結果令我們的決策能力下降」。他更認為,靜觀治療可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況和需要,而不是片面地不斷在自身無法控制或解決的問題上糾纏。

注意周邊事物減壓力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系高級講師郭家耀表示,靜觀治療最初用作處理身體痛症,改善焦慮狀況及減輕痛楚。他指出,靜觀治療未必能直接緩和焦慮的情緒,但可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避免過份專注於手機上,「唔會一聽到電話響就驚」。

盧希皿認為,調整接收資訊的時間可紓緩壓力。

盧希皿認為,調整接收資訊的時間可紓緩壓力。(網上圖片)

專攻心理學的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及醫療科學系助理教授杜文龍 (Dr. Allen Dorcas) 亦認為,靜觀治療有效改善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以及幫助人們應對過量資訊。「當患者有衝動拿起電話的時候,透過靜觀可學習旁觀這個衝動,到自己想再做同樣事情時,得以減慢思想,培養心態」。靜觀治療有助減慢做事的節奏,因此每件事情都可做得較為深入,亦更為專注。但因靜觀治療較花時間,療程亦較長。

靜觀治療可訓練意志

杜文龍又指,靜觀治療不但是一種治療,更是一種意志力訓練,治療成功與否,關鍵在於接受治療者的動力,可測試參與者是否堅持、是否願意付出。由於靜觀治療的重點在於改變自己習慣,治療過程非常困難。杜文龍就建議把治療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要將注意力放在身體部份,令自己專注於自己身體的運作;第二階段則偏重於呼吸。

杜文龍提醒,要在一段時間內專注於呼吸並非想像般容易。故每當患者注意力開始分散時,就要「叫他(集中力)回來」,讓自己繼續集中。杜文龍指出,靜觀治療是要教接受治療者如何從腦海深處消除雜念,並培養專注力,將思路和思想減慢,不要輕易被雜念控制自己。

特稿:棄智能電話免資訊刺激

面對資訊爆炸的壓力,有人選擇靜觀治療,而有人則選擇另類方法。黃津珏(阿珏)棄用智能電話已經三年。現在他只用有備有 Whatsapp 功能的鍵盤手機,目的也只是保持和海外朋友聯繫。他笑言,當初做這個決定,其他人也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女朋友也沒說什麼;而且朋友在聚會時也很少玩手機,因此沒有感到不自在。」

阿珏稱他戒用智能手機的原因和他戒掉十年煙癮差不多。「吃久了就沒了初時吸煙很爽的感覺,倒不如不吃。」他表示這種「癮」是有規律的。「它會令你失去自主能力,甚至會絛法處理基本的生活。」

三年前,他發現自己開始對訊息感到焦慮,不斷希望能掌握到最新的資訊。「在我乘車,甚至等過馬路時都不由自主的拿手機出來。」他懼怕有朝一日會被手機控制,因此決意棄用智能手機。他觀察到科技發展越見發達,但同時也令大家失去耐性。阿珏雖不認同網絡是負面的產物,但亦擔憂地說:「現時手機令大家越來越方便,但它同時也在侵蝕大家。」

黃津珏三年前開始發現自己對訊息焦慮。

黃津珏三年前開始發現自己對訊息焦慮。

他亦說現時很多人注意到手機成癮這個問題。「因為越來越多人都想找回那種能專注做一件事的精神狀態。」因此他建議若想戒除機癮,可以去做一些不能用手機的事,例如游泳。「就是在甚麼都不能帶在身的情況下能放空腦袋,專注去游泳的精神狀態」。

棄用智能電話亦令阿珏的思考時間變多,他認為人腦因不斷被資訊刺激,無法停下來,在這種繃緊的狀態下,人並不能發揮出創意,反而在發呆時,寫作的點子會一一閃現出來。

留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