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何所歸》

根據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全港約有34萬名貧窮長者;當中高達八成長者,有領取各類型的社會福利金。 Continue reading 《老來何所歸》
我們的作品…
根據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全港約有34萬名貧窮長者;當中高達八成長者,有領取各類型的社會福利金。 Continue reading 《老來何所歸》
香港樓價高企,店舖租金為亞洲之首,新一代除置業難,創業亦難。然而,在社會環境大改變下,年青人的創業夢卻仍未泯滅,反在窘境下尋求創新解決辦法,成功扭轉劣勢,在港創業。 Continue reading 《香港青年創業夢》
印度聖雄甘地:「一個國家道德進步與偉大程度,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來衡量。」動物權益議題在港愈來愈備受關注,無論在保障動物生命方面,或是動物設施上,都引起社會廣泛性的討論,到底政府做得是否足夠?在民間又有沒有人正在為動物權益出一分力? Continue reading 《動物權益》
由2015 學年至今,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潮引起社會對學童學業壓力的關注。雖然不少另類教育的冒起,試圖力挽狂瀾,希望可以為家長帶來更多選擇,惟這些另類教育各自面對不同問題,未能制衡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另類教育背後,正面對甚麼阻礙? Continue reading 《另類教育的挑戰》
香港樓價高企,店舖租金為亞洲之首,新一代除置業難,創業亦難。然而,在社會環境大改變下,年青人的創業夢卻仍未泯滅,反在窘境下尋求創新解決辦法,成功扭轉劣勢,在港創業。 1.梁駿熙(155139) CD曾是大家聽音樂的主要媒介,但隨住互聯網興起及盜版音樂盛行,令香港唱片業面對更大挑戰。 CD八十年代面世後,不少人都會用CD聽音樂,到九十年代CD更加盛行,帶領香港音樂及唱片行業達到高峰。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香港唱片業在1989年整年有約25億元的收入,但之後就逐年下滑,2000年只係剩低約10億元。隨著互聯網發展及盜版音樂越來越盛行,2014年全年收入跌至2.79億元,之後每年收入才略增1至2千萬元。因應現時聽歌習慣改變及科技的進步,唱片公司出碟的部署亦有所改變。香港實體唱片銷量由2012年的190萬張,大幅下跌至2016年只是賣出100萬張。 聽了CD近8年的譚先生認為,CD比上網聽音樂有好大差別,他指CD燒錄可以有無損格式,如果用質素較佳的耳機聽,可以聽出分別。他又表示,購買一隻實體的CD可得到的不止音樂,更加CD的封面、歌詞簿,有時買CD更會送海報。 譚先生又認為,現時大眾聽歌的模式,唱片業萎縮亦無可厚非,雖然行業不會完全消失,但會縮小。因為現時上網聽歌的確很方便,也不多人在意一隻實體CD及所謂的音質。 他續稱,買CD固然是支持歌手的舉動,但對自己最大意義是在於收藏,建議唱片公司仿效外國,舉行一些只限已買CD的樂迷欣賞的演唱會,以提高唱片銷量。 2. 梁柏琛(155115) 串流音樂在唱片業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2017年串流音樂收入首次超越實體音樂銷售。在香港,串流音樂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由本地品牌MOOV,到主打華語歌的KKBOX,或歐美的Spotify和Apple Music,都有自己的特色,擁有一定數量的捧場客。 市場百花齊放 歌曲選擇彈性 從事影音記者多年的艾域認為,用家可以按喜好選擇自己合適的平台。他指出,香港人可以選擇差不多全球所有串流音樂平台,用家因此可以隨意因自己的口味,選回自己的平台。 究竟串流音樂本身有甚麼優點,令市場可以百花齊放?串流音樂平台用家文先生認為,彈性選擇是重要一環。文先生認為,每張唱片中並非每首歌都想聆聽,網上的平台可以只選擇想聽、想要的歌,例如派台歌,從而可以忽略不想聽的歌。 收費還是剝削 復甦音樂市場 文先生亦認為,串流服務的收費合理,「1元多一日去聽歌,我覺得值得付,因為價錢合理,我可以負擔。」 但是,串流音樂一直被批評,用家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享用龐大的音樂庫,與聆聽數量不合比例,令歌手的收入受到剝削。據《福布斯》估計,某平台的歌曲每串流播放一次,唱片公司只會收到大約港幣3仙的版稅。不過,艾域表示,在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香港,串流音樂為本地歌手提供新的收入。他認為,繼續維持著非法下載的狀況,只會令到歌手完全是零收入。他亦指出,大眾一起投入串流平台,可以令整個音樂市場復甦。 艾域表示:「以前做光碟是拿來賣,現在做光碟就好像卡片那樣,我希望給張卡片你,你認識我。」串流音樂平台的強大趨勢,被不少人認為有望打破唱片界困局,但面對收益壓榨到底在數碼化音樂洪流中,唱片業要作出多少掙扎才能爭取到應得成果? 3.郭晉朗(155019) 近年有小店改推中古風,期望能吸引注重音質的客人惠顧。 位處於觀塘工業區的一間小型唱片舖,主要出售八、九十年代的中古唱片,店舖負責人羅先生表示,市民聽歌習慣的改變,令唱片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羅先生指以前聽歌是比較困難,可能需要透過電台才能收聽,但現在是很方便 。他又表示現在聽歌的世代改變了,透過互聯網按一顆按扭,已可以隨時隨地收聽音樂。 中古唱片助唱片店生意復甦 羅先生認為,近年唱片舖數量大幅減少,證明實體唱片不受重現,期望高質素的中古唱片可吸納客源。他指出唱片數量減少是大眾潮流,改變整個趨勢難上加難,故此嘗試售賣較舊的中古唱片,期望推出音色較好的中古唱片,令顧客重新投入唱片市場。他稱現在年輕人都透過網上收聽音樂,買實體碟的人相對較少。 儲存近三十隻實體唱片唱片愛好者的Andy,近年仍然堅持購買實體唱片。Andy指出他分別會在串流平台及CD購買歌曲,但是否購買實體唱片,則視乎個人是否對該唱片或唱歌特別鐘愛。 Andy稱他大部份唱片收藏均於小型唱片舖購買,因為這些小店具人情味,而店主願意與每名顧客交流音樂心得,而且這些情況都不會於大型唱片舖上出現,令他願意再次惠顧。 專門化屬唱片業未來路向 Andy指出未來小型唱片舖應該考慮專門化,例如推出演唱會的錄音專輯,才有望維持本港唱片業發展。 4.劉傳謙(155119) 近年掀起嘅的復古風令黑膠唱片在年輕人市場復甦。不過,黑膠唱片所造成的環保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優質音樂隨這種黑色圓盤形膠片轉動而播放,但隨着1988年CD流行後,黑膠唱片進入一段黑暗期。人稱「黑膠養父」,Paul’s Used Records店主歐德成(Paul)收藏約30萬張黑膠唱片,在這間約500平方呎的店舖內存放當中的十分之一。八十年代開始買賣二手黑膠唱片的他見證市道由盛轉衰:「電台送許多黑膠唱片過來。的士高一直流行播放黑膠,但它們轉播CD後,又把黑膠全部扔過來。數間的士高的黑膠我全部用貨車載走。」 不過,近年吹起復古風,讓黑膠唱片重新得到樂迷的關注。加上年青人開始注重音質,對這個上世紀的產物產生興趣。Paul注意到黑膠唱片正掀起本地音樂界的復古熱潮:「其實現在是大復興,好像來勢洶洶。許多年輕人未曾接觸黑膠現在開始出來玩。至於數十年前曾玩過黑膠,但轉玩CD而放棄玩黑膠的,現在也重拾興趣。」 黑膠唱片由聚氯乙烯製成。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到廢棄,皆會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危害。Paul認為二手黑膠唱片市場復甦再次引伸出這些唱片的棄置問題:「為何不用盡就扔呢?為何要忘記自己的文化呢?其實棄置唱片很不環保,這些都是膠來的。其他人常說扔膠袋是不環保的,扔黑膠都是不環保的。黑膠唱片埋在地底能化解嗎?都是同樣困難的。」 相信本地黑膠唱片業正掀起第二春。Paul更希望年輕人不要三分鐘熱度,好好愛惜每一張黑膠唱片。既能保住這股復興潮,又能為環保出一分力。 5.蘇子雋(155141) Continue reading 《香港唱片業的未來發展》
玩具—李樂欣 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自己心愛的玩具,甚至有人長大後繼續收藏。不過對於大人來說,玩具似乎又有另一種意義。 鍾家澄二年級時考試一百分,收到爸爸送的第一份禮物:美少女戰士寶盒。她十年前開始從不同渠道搜羅美少女戰士的玩具,至今已經有大約七十件。在她心目中,它們不只是玩具般簡單。她說:「因為始終美少女戰士已經二十多年,我會覺得它好像陪着我成長。我讀幼稚園時模仿水野亞美,到現在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好像一些回憶,所以就會收藏玩具。另外收藏玩具除意義上,其實也是嗜好。有時覺得以前辛苦上班,其實都是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在家中,你看到會很開心,擺放得整齊的時候你又會好開心,甚至有人來欣賞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很開心能夠與人分享。」不過她也說,很久沒試過將玩具好像以前那樣玩,「因為我長大了,不是要玩玩具的樂趣,我是純粹想擺放它、收藏它那種意欲,所以變了不會拆開玩。」 有人會在家放玩具櫃,而玩具收藏家Tony甚至在工廈租了一個單位擺放他的玩具。他由二十多年前開始收藏不同的玩具,至今已經有超過兩萬件。對他來說,收藏玩具除了是嗜好,還是投資的渠道。他說:「我覺得玩具有數個好處,除了我自己開心,還有一眾朋友一起交流,又有投資保值的作用。有些玩具升值了幾倍,如果有眼光的話,可能我有兩件,另外一件其實不用錢。」 這裏的玩具大部分都沒有包裝。Tony說除非該玩具的包裝比它本身更值錢,否則他堅持將每一件玩具拆盒,摸摸它、玩玩它,「我覺得玩具就是玩具,所以香港知名藝人古先生(的玩具),我覺得不是玩具,全部一比一,你都害怕吧。我覺得你把玩不了它,它是一個展覽品,是一個收藏品,但是否玩具,我覺得有點商榷。」雖然長大後玩具的意義可能不同,但始終玩具給予很多小朋友一個快樂的童年回憶。 遊樂場—曾怡 遊樂場承載著不少人快樂的童年回憶,不過遊樂場不一定是指你家樓下的那個,因為遊樂場都可以是親手造出來。 一談到玩耍,很多小朋友會聯想到遊樂場。而土炮遊樂場這個項目便以藝術和手作的形式,重新演繹遊樂場和玩樂的定義。項目統籌王永棠說:「在去年(2016年)十月開始至五月,我們做了些社區實驗。當時到處去,最後我們才在牛棚藝術村十二號去做一個遊樂場,是源於想與這區的小朋友去探索玩樂是甚麼和承傳玩樂是甚麼。」「我們想以藝術(形式),因為創意本身便是玩樂其中一個元素。我們認為是可以改變你的生活質素,因此我們由玩樂開始。」在一月中,土炮遊樂場亦會再次進駐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他補充:「即將來臨的新項目是源於很多家長有空間需要,他們亦很樂意參與去建造一些東西讓小朋友玩。」所以項目將會參考不同意見去改進。而項目統籌成員Angel就表示,近年多了團體找他們合作。「大概做了一年左右,真的多了機構或團體和學校接觸(我們)。我們觀察到空間上,因為香港的公園是有(空間)的,但是否足夠呢?但我認為未必是那種足夠,那種不足夠不止是實體上,是連思想上都閉塞了。」而居住在元朗八鄉的藝術家阿恩,上年亦有參與土炮遊樂場項目。她在家中更利用舊傢私和木材,為兩歲的兒子也也去建造一個不一樣的遊樂場。「因為也也看到我們在做時他亦很想參與,他會說『讓我來』,其實他一定不懂得做的。但我們認為一起相處時能透過一起造玩具,除了能陪伴他,亦能教育他,如教導他自己也能做玩具,不一定要購買。」 兒歌—張允亭 五官之一的聽覺也可以勾起我們兒時的回憶,兒歌輕快的旋律曾經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不過人越大,你有否發覺兒歌好像變得越來越少? 當年智能手機尚未普及,電視卡通片是小朋友主要的娛樂,卡通片主題曲亦孕育了一代人心目中經典的兒歌。兒歌是一代人的回憶,但最近有人說兒歌似乎愈來愈少。兒童節目主持人,亦都是兒歌歌手的唐葦琪認為,今時今日兒歌讓人感覺少了,與作為宣傳渠道的電視有關。她說:「可能看電視的觀念減退了,所以兒歌是否減少?似乎是少了發聲,少了這種聲音。」現時是兒童藝術學校校長的她認為,這個年代小朋友的壓力很大,而兒歌亦是藝術的一種,對小朋友成長和減壓都有正面作用。「兒歌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特別是我們在童年,是我們認識音樂的入門。講的是在母親的肚裡已經在聽音樂,已經在胎教中,所以音樂是對任何人的成長都很重要。我們所說的兒歌,亦是如我所講,是兒時聽的歌。」但對於兒歌是不是正在消失,她有另一種見解。「兒歌好像真的少了,其實再靜心想,先問自己:『是啊 ,原來我離開了聽兒歌,對兒歌的追求減低是因為我太忙』。那你有沒有認為人長大了,漸漸離這種追求兒歌,或追求的態度或感覺好像遠了。」所以她認為,只要保持童真的心,就會發現兒歌依然存在。「當你一想起,就是一個很開心的回憶,童年就是如此簡單。」樹仁大學記者 張允亭報道。 甜品—余雅芝 不少小朋友都喜歡吃甜品,以前有甜品吃已經很開心。隨著社會變得富裕,烘培甚至變成一種興趣時,對小朋友和大人來說,甜品已經不再是滿足口腹之慾這麼簡單。 入行數十年的烘培師文師傅說,甜品口味一直在轉變,因為用料隨社會發展不斷改進。開設了屬於自己的烘培教室的Kitty就認為,學做舊式甜品是一種懷舊的方式,通過味道來回憶舊日時光。不一定是老一輩,就是年輕人都會這樣做,希望找回昔日的味道。而身為媽媽的Michelle最初為了家人開始入廚、做甜品,後來發展成自己的興趣,烘培更是她和兒子Isaac的親子活動。她覺得讓兒子一起做甜品可以看顧他之外,更令他明白製作食物絕不簡單:「讓他參與過程知道做甜品的步驟,面前的食物要經過多少步驟才能做成,不是說想吃就能吃。」烘培對於Isaac來說可能只是玩樂,但她自己因此培養了耐性。「以前甚麼都要急要快,但做甜品不可以快,每樣食物都要等。」花無數時間為家人和朋友煮食,簡單一句「好吃啊」便是Michelle堅持下去的動力。 教育—張怡 相信很多人聽過「華德福教育」,它主張慢學和自然教育,近年吸引愈來愈多家長的注意。但要進入這個制度,備受挑戰的不只是小孩,而是家長本身。 五歲的Matthew原本讀主流幼稚園,因為功課壓力太大經常發脾氣,去年轉讀華德福幼兒園,一年學費超過十萬元。媽媽黃太說,當初決定讓Matthew讀華德福與丈夫大吵一場。她說:「始終有時候會吃虧點,比如當看到其他親戚的小孩,他們三歲就已經會拼很深奧的英文單詞,然後個個都讚他們很聰明,讚他們是「神童」、「爸媽真會教」。對於強調競爭社會來說,這是弊大於利的另類出路,特別是這個「利」你在短時間是看不到。」黃太說,雖然家庭收入只是勉強應付到Matthew的學費支出,但她不後悔當初的選擇。「雖然現在外人從我兒子的表面上是無法知道他的裡面是如何,但我們都願意耐心等待,讓小朋友紮好根基。其實我預了自己兒子將來成績不會比其他主流學生特別好,我只想他開開心心。我不想下一個做傻事的是我兒子。努力保護孩子的童年,不顧一切的呵護這顆種子。」但是華德福學校校長Mark認為,即使小朋友七歲才學習寫字,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其他主流學生沒有太大分別。「可能華德福小朋友寫的字可能會比較大,不太齊整,但我很相信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很快,其實這些技巧上的東西很快可以追得上。」他補充,因為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外國聘請回來,增加學校成本。他希望政府可以支援另類教育的師資培訓,引入正統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
Group 4 Slug: Greenpeace 今年3月 日本品牌gu進駐香港 開幕當日吸引大批市民排隊「朝聖」可見市民對某些速食品牌的追捧。速食時裝由設計到生產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又便宜又新款 吸引大批顧客消費。 {SOT} { VO } 呢到賣速食時裝 呢到又係賣速食時裝 今時今日行商場 多數都係賣速食時裝既大品牌 係速食 時裝下時裝由一年四季增加到五十二季。 {VO} 一直有關注速食時裝問題既綠色和平項目主任Bonnie 就指出速食時裝除左衍生出環境問題外 還會帶來心理壓力 {BITE} 環境的問題 例如一件衣服要用2700升水 很多時候大家買完著一兩次 衣服已經搲了 又扔掉 其實扔的過程都是對堆填區造成負擔 另外一樣是很多人都是受到社交媒體 或者是很多不同的原因 而去買一件衣服 而不是真正需要一件衣服去保暖 Continue reading 《Fast Fashion》
Group 5 Ding Di 145001 Wu Ming Shan 145002 Zheng Xian Er 145003 Feng Wei Rui 145004 Zhang Yu 145005 Lead (Original) 1. Slug: Chi: 現今很多內地家長將孩子送到香港讀書。根據教育局統計,2016/17 學年,首次入學的 內地來港學生人數為3832 人,比起上一學年升了44%。本地學生通過DSE 考入大學。 在2016 今年的文憑試中,平均約2 人競爭大學學位。在競爭激烈的考場上,這些從內 地來的同學在應考文憑試時,會有優勢嗎? (Wu Ming Shan Continue reading 《香港文憑考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