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何所歸》

 

貧窮長者—呂杏瑩

根據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全港約有34萬名貧窮長者;當中高達八成長者,有領取各類型的社會福利金。

居住於荔枝角道板間房的77歲貧窮老人周汝良,4年前因高血壓無法繼續工作,每月領取總共約五千元的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其中租金佔總額四成,他認為如果獲派公屋可大幅減輕負擔,但已輪候公屋十二年仍未成功。

周伯稱在搬到板間房之前,過往八年的居所環境惡劣。雖然房間充斥著牆身剝落及鋼筋外露等問題,但房東因收樓在即而不願修理。他指自己每月領取綜援、只能負擔二千元以下的租金,為了租金便宜而甘願居住於惡劣環境。

扣除二千多元的租金水電費等開支後,每日只以大約一百元渡日,勉強維持基本生活。他毫不擔心食物變壞的問題,一個外賣會攤分開三數餐進食。有機構與商戶推行食物援助計劃,為貧窮長者提供食物現金卷,可以兌換飯盒或水果等新鮮食物。周伯說以往從來沒有吃過水果,自從有了現金券才著重均衡健康,但依然會因水果價格而只選擇較便宜的香蕉或橙。

大家有否想過手中的蘋果,在貧窮長者眼中來說,是數年都沒吃過的奢侈品?其實他們只求三餐溫飽及有容身之所,他們的需求或許比我們想像的簡單。

安老服務—鍾詠瞳

近年香港安老院舍服務不時傳出負面新聞,包括人手不足、護理員欺負院友等問題。有關部門一直強調會改善本港的安老服務質素,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發表施政報告時提出會培訓更多護理人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月前亦曾表示會改善護理員人手不足的問題。

對於護老服務的種種負面消息,有居住在安老院舍的老人家反而表示,在安老院居住能夠獲得足夠的照顧,反而比居住在家中好。不過,仍有獨居老人受這些負面新聞影響,抗拒入住安老院。

非牟利自負盈虧安老院舍負責人盧泳彤希望,政府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市民作適當的形象宣傳,令大眾明白老人家入住安老院舍的好處。她認為林鄭月娥提出的樂齡科技要靠人手操控,但因為安老院的負面形象導致沒人入住,因此院方難以獲足夠資源聘請人手幫忙。

銀髮動力—江仲妤

人口老化在香港愈趨嚴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智光,上任時曾經提及高齡海嘯將於十年後出現,所以政府有必要制訂相關政策應對問題。

身兼社工,及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的鄺俊宇表示,不會以高齡海嘯來形容長者問題。

鄺稱,其實香港安老政策的成效不足,導致只成為口號,我們說要照顧長者,但宿位輪候人數有三萬七人,接近四萬人。於未來數年,政府只希望增加數千個宿位,這些例子正反映政府怎樣看待長者。他強調,長者是我們的寶,而不是我們的問題。

有社區中心一直致力推動銀髮動力,成立長者義工隊和樂齡女童軍。九龍城浸信會長者鄰舍中心社工范月迎指,無論長者背景,都會關心和鼓勵,並發掘他們的寶庫。

范姑娘表示,他們的身分不單是施與受,而是與長者同行。她續指,從前的模式,可能是長者有需要時才給他們,但現在的方針就是發掘他們的才華。

協助中心帶領樂齡女童軍的78歲長者義工贊叔,曾經是童軍副總監和小學教師。最近他帶領一群長者,為農曆新年準備舞獅表演,希望向社區展現長者活力的一面。他表示,非常開心能跟其他長者,分享自己的經驗。

贊叔更指,他很感恩身體仍然健康,可以繼續服務別人。他覺得別人歡樂,自然自己也開心;稱聖經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他採取這心態並不望有回報。

他又表示,幸好社區中心的主任給予他信任,他想做什麼也可盡量放心去做,主任從來沒有干預。

鄺俊宇認為政府應該仿效外國,將長者視為有活力的銀髮族。他指,有些長者會幫忙做一些托兒服務,做一個旋轉,令他們並非只待在家中,對著四道牆,而是確實有一種老有所為的目標。他相信若然要在香港做到,就要看政府的決心,政府要帶頭。

推動銀髮動力,不單止能體現老有所為的精神,還可以為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以這積極方式解決老人問題,會否是一條雙赢的出路?

迟暮之年—馬翠怡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不是每個家都有一老,每個老人也未必有家。

如果你老了之後一個人住,你會怎樣?如果你老,你還要照顧媽媽和家庭,你又會怎樣?

其實能怎樣?人生就是這樣,生、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