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唱片業的未來發展》

香港樓價高企,店舖租金為亞洲之首,新一代除置業難,創業亦難。然而,在社會環境大改變下,年青人的創業夢卻仍未泯滅,反在窘境下尋求創新解決辦法,成功扭轉劣勢,在港創業。

1.梁駿熙(155139)

CD曾是大家聽音樂的主要媒介,但隨住互聯網興起及盜版音樂盛行,令香港唱片業面對更大挑戰。

CD八十年代面世後,不少人都會用CD聽音樂,到九十年代CD更加盛行,帶領香港音樂及唱片行業達到高峰。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香港唱片業在1989年整年有約25億元的收入,但之後就逐年下滑,2000年只係剩低約10億元。隨著互聯網發展及盜版音樂越來越盛行,2014年全年收入跌至2.79億元,之後每年收入才略增1至2千萬元。因應現時聽歌習慣改變及科技的進步,唱片公司出碟的部署亦有所改變。香港實體唱片銷量由2012年的190萬張,大幅下跌至2016年只是賣出100萬張。

聽了CD近8年的譚先生認為,CD比上網聽音樂有好大差別,他指CD燒錄可以有無損格式,如果用質素較佳的耳機聽,可以聽出分別。他又表示,購買一隻實體的CD可得到的不止音樂,更加CD的封面、歌詞簿,有時買CD更會送海報。

譚先生又認為,現時大眾聽歌的模式,唱片業萎縮亦無可厚非,雖然行業不會完全消失,但會縮小。因為現時上網聽歌的確很方便,也不多人在意一隻實體CD及所謂的音質。

他續稱,買CD固然是支持歌手的舉動,但對自己最大意義是在於收藏,建議唱片公司仿效外國,舉行一些只限已買CD的樂迷欣賞的演唱會,以提高唱片銷量。

2. 梁柏琛(155115)

串流音樂在唱片業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2017年串流音樂收入首次超越實體音樂銷售。在香港,串流音樂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由本地品牌MOOV,到主打華語歌的KKBOX,或歐美的Spotify和Apple Music,都有自己的特色,擁有一定數量的捧場客。

市場百花齊放 歌曲選擇彈性
從事影音記者多年的艾域認為,用家可以按喜好選擇自己合適的平台。他指出,香港人可以選擇差不多全球所有串流音樂平台,用家因此可以隨意因自己的口味,選回自己的平台。

究竟串流音樂本身有甚麼優點,令市場可以百花齊放?串流音樂平台用家文先生認為,彈性選擇是重要一環。文先生認為,每張唱片中並非每首歌都想聆聽,網上的平台可以只選擇想聽、想要的歌,例如派台歌,從而可以忽略不想聽的歌。

收費還是剝削 復甦音樂市場
文先生亦認為,串流服務的收費合理,「1元多一日去聽歌,我覺得值得付,因為價錢合理,我可以負擔。」

但是,串流音樂一直被批評,用家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享用龐大的音樂庫,與聆聽數量不合比例,令歌手的收入受到剝削。據《福布斯》估計,某平台的歌曲每串流播放一次,唱片公司只會收到大約港幣3仙的版稅。不過,艾域表示,在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香港,串流音樂為本地歌手提供新的收入。他認為,繼續維持著非法下載的狀況,只會令到歌手完全是零收入。他亦指出,大眾一起投入串流平台,可以令整個音樂市場復甦。

艾域表示:「以前做光碟是拿來賣,現在做光碟就好像卡片那樣,我希望給張卡片你,你認識我。」串流音樂平台的強大趨勢,被不少人認為有望打破唱片界困局,但面對收益壓榨到底在數碼化音樂洪流中,唱片業要作出多少掙扎才能爭取到應得成果?

3.郭晉朗(155019)

近年有小店改推中古風,期望能吸引注重音質的客人惠顧。

位處於觀塘工業區的一間小型唱片舖,主要出售八、九十年代的中古唱片,店舖負責人羅先生表示,市民聽歌習慣的改變,令唱片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羅先生指以前聽歌是比較困難,可能需要透過電台才能收聽,但現在是很方便 。他又表示現在聽歌的世代改變了,透過互聯網按一顆按扭,已可以隨時隨地收聽音樂。

中古唱片助唱片店生意復甦

羅先生認為,近年唱片舖數量大幅減少,證明實體唱片不受重現,期望高質素的中古唱片可吸納客源。他指出唱片數量減少是大眾潮流,改變整個趨勢難上加難,故此嘗試售賣較舊的中古唱片,期望推出音色較好的中古唱片,令顧客重新投入唱片市場。他稱現在年輕人都透過網上收聽音樂,買實體碟的人相對較少。

儲存近三十隻實體唱片唱片愛好者的Andy,近年仍然堅持購買實體唱片。Andy指出他分別會在串流平台及CD購買歌曲,但是否購買實體唱片,則視乎個人是否對該唱片或唱歌特別鐘愛。

Andy稱他大部份唱片收藏均於小型唱片舖購買,因為這些小店具人情味,而店主願意與每名顧客交流音樂心得,而且這些情況都不會於大型唱片舖上出現,令他願意再次惠顧。

專門化屬唱片業未來路向

Andy指出未來小型唱片舖應該考慮專門化,例如推出演唱會的錄音專輯,才有望維持本港唱片業發展。

4.劉傳謙(155119)

近年掀起嘅的復古風令黑膠唱片在年輕人市場復甦。不過,黑膠唱片所造成的環保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優質音樂隨這種黑色圓盤形膠片轉動而播放,但隨着1988年CD流行後,黑膠唱片進入一段黑暗期。人稱「黑膠養父」,Paul’s Used Records店主歐德成(Paul)收藏約30萬張黑膠唱片,在這間約500平方呎的店舖內存放當中的十分之一。八十年代開始買賣二手黑膠唱片的他見證市道由盛轉衰:「電台送許多黑膠唱片過來。的士高一直流行播放黑膠,但它們轉播CD後,又把黑膠全部扔過來。數間的士高的黑膠我全部用貨車載走。」

不過,近年吹起復古風,讓黑膠唱片重新得到樂迷的關注。加上年青人開始注重音質,對這個上世紀的產物產生興趣。Paul注意到黑膠唱片正掀起本地音樂界的復古熱潮:「其實現在是大復興,好像來勢洶洶。許多年輕人未曾接觸黑膠現在開始出來玩。至於數十年前曾玩過黑膠,但轉玩CD而放棄玩黑膠的,現在也重拾興趣。」

黑膠唱片由聚氯乙烯製成。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到廢棄,皆會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危害。Paul認為二手黑膠唱片市場復甦再次引伸出這些唱片的棄置問題:「為何不用盡就扔呢?為何要忘記自己的文化呢?其實棄置唱片很不環保,這些都是膠來的。其他人常說扔膠袋是不環保的,扔黑膠都是不環保的。黑膠唱片埋在地底能化解嗎?都是同樣困難的。」

相信本地黑膠唱片業正掀起第二春。Paul更希望年輕人不要三分鐘熱度,好好愛惜每一張黑膠唱片。既能保住這股復興潮,又能為環保出一分力。

5.蘇子雋(155141)

唱片銷情大受打擊,同時影響周邊商品銷售,但音響器材市場,似乎未受太大考驗。

雖然唱片市場近年不斷萎縮,唱片店越來越少,但音響銷售仍然非常興旺。從事音響界超過三十年的譚國章認為,現時其他聽歌渠道的,音質不及唱片,用家對音質要求較低,因此即使他們不再買唱片,對音響業界的銷售影響有限。

譚國章說:「不同的流行音樂其實在錄音質素的製作方面未必達到發燒友的要求,而我們音響生意對象,主要為追求高音質的發燒友,所以唱片市場和音響界是有聯繫的,但是否絕對影響?我並不認同。」

譚國章亦指,音響發燒友對實體唱片仍然有一定需求,他認為有高質素的器材,自然需要高質素的黑膠和唱片,所以對於他們的客人而言,他不相信對唱片的需求會有減少。

有於音響雜誌執筆的發燒友Patrick,亦認為唱片界已因應市場萎縮改革,以迎合發燒友口味。

Patrick說:「現在很多唱片業都知道有市場萎縮的問題,如果你有留意,亦有很多著名的歌星開始推出唱片標榜Hi-Fi和有音質和發燒的需求,我認為如果在這個層面製作好的音樂和高級音質,市場仍會存在。」

Patrick認為粗製濫造的唱片才會被淘汰,唱片市場在音響發燒友中,仍有生存空間。

6.鄧經書(155066)

當唱片不再是歌手的主要賺錢渠道,以及判定當紅程度的標準,唱片未來發展與價值均值得大家關注。

你現在還會否特地去唱碟舖買唱片去聽音樂?

Graphicker是本地樂隊,他們認為在音樂領域上,唱片是重要和有自我獨特性,但是他們對香港唱片業的未來依然不樂觀。 他們也希望香港樂壇反思有什麼不足,令唱片業步入黃昏。

樂隊籲行業反思

Graphicker結他手/主音Yiu Jai表示,逢有華人的地方就對唱片業不樂觀,因為不知為什麼華人很喜歡下載音樂。他又指出,香港人沒有意識音樂要付費聽。他強調,其實所有音樂人都不會望著唱片業走,反而唱片業應該要思考為何吸引不到人消費。到底是自身的音樂質素差,還是整體性不夠別人獨特。

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唱片可以主打用紀念品形式出售。

政府應增加資助

Graphicker結他手Kirkuk表示,唱片可以用一種記憶和紀念品形式出售。因為他覺得送這些東西時候,消費者會在使用之時一併想起唱片。

同時,他們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資助,讓唱片行業持續發展。

Graphicker結他手/主音Yiu Jai認為,這些資助行業事宜,可能需要政府或有人贊助,方令行業更加精彩。他指出,例如每賣1000隻唱碟,政府就給予相應數目比例的資助。

唱片已可有可無

另外,玩了8年音樂的麥先生指,他已經很久沒買唱片,他覺得如果唱片消失,都不會影響音樂的傳播。「其實今時今日,實際一隻CD已沒用,
App和iTunes都可以購買音樂時,就算一隻實質的CD沒了,問題都不是太大。」

他亦建議,唱片鋪亦可以用積分制度,回饋買唱片的人,讓他們用積分換取音樂的周邊產品,藉此增加購買唱片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