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權益》

印度聖雄甘地:「一個國家道德進步與偉大程度,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來衡量。」動物權益議題在港愈來愈備受關注,無論在保障動物生命方面,或是動物設施上,都引起社會廣泛性的討論,到底政府做得是否足夠?在民間又有沒有人正在為動物權益出一分力? Continue reading 《動物權益》

《另類教育的挑戰》

由2015 學年至今,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潮引起社會對學童學業壓力的關注。雖然不少另類教育的冒起,試圖力挽狂瀾,希望可以為家長帶來更多選擇,惟這些另類教育各自面對不同問題,未能制衡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另類教育背後,正面對甚麼阻礙? Continue reading 《另類教育的挑戰》

《香港唱片業的未來發展》

香港樓價高企,店舖租金為亞洲之首,新一代除置業難,創業亦難。然而,在社會環境大改變下,年青人的創業夢卻仍未泯滅,反在窘境下尋求創新解決辦法,成功扭轉劣勢,在港創業。 1.梁駿熙(155139) CD曾是大家聽音樂的主要媒介,但隨住互聯網興起及盜版音樂盛行,令香港唱片業面對更大挑戰。 CD八十年代面世後,不少人都會用CD聽音樂,到九十年代CD更加盛行,帶領香港音樂及唱片行業達到高峰。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香港唱片業在1989年整年有約25億元的收入,但之後就逐年下滑,2000年只係剩低約10億元。隨著互聯網發展及盜版音樂越來越盛行,2014年全年收入跌至2.79億元,之後每年收入才略增1至2千萬元。因應現時聽歌習慣改變及科技的進步,唱片公司出碟的部署亦有所改變。香港實體唱片銷量由2012年的190萬張,大幅下跌至2016年只是賣出100萬張。 聽了CD近8年的譚先生認為,CD比上網聽音樂有好大差別,他指CD燒錄可以有無損格式,如果用質素較佳的耳機聽,可以聽出分別。他又表示,購買一隻實體的CD可得到的不止音樂,更加CD的封面、歌詞簿,有時買CD更會送海報。 譚先生又認為,現時大眾聽歌的模式,唱片業萎縮亦無可厚非,雖然行業不會完全消失,但會縮小。因為現時上網聽歌的確很方便,也不多人在意一隻實體CD及所謂的音質。 他續稱,買CD固然是支持歌手的舉動,但對自己最大意義是在於收藏,建議唱片公司仿效外國,舉行一些只限已買CD的樂迷欣賞的演唱會,以提高唱片銷量。 2. 梁柏琛(155115) 串流音樂在唱片業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2017年串流音樂收入首次超越實體音樂銷售。在香港,串流音樂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由本地品牌MOOV,到主打華語歌的KKBOX,或歐美的Spotify和Apple Music,都有自己的特色,擁有一定數量的捧場客。 市場百花齊放 歌曲選擇彈性 從事影音記者多年的艾域認為,用家可以按喜好選擇自己合適的平台。他指出,香港人可以選擇差不多全球所有串流音樂平台,用家因此可以隨意因自己的口味,選回自己的平台。 究竟串流音樂本身有甚麼優點,令市場可以百花齊放?串流音樂平台用家文先生認為,彈性選擇是重要一環。文先生認為,每張唱片中並非每首歌都想聆聽,網上的平台可以只選擇想聽、想要的歌,例如派台歌,從而可以忽略不想聽的歌。 收費還是剝削 復甦音樂市場 文先生亦認為,串流服務的收費合理,「1元多一日去聽歌,我覺得值得付,因為價錢合理,我可以負擔。」 但是,串流音樂一直被批評,用家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享用龐大的音樂庫,與聆聽數量不合比例,令歌手的收入受到剝削。據《福布斯》估計,某平台的歌曲每串流播放一次,唱片公司只會收到大約港幣3仙的版稅。不過,艾域表示,在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香港,串流音樂為本地歌手提供新的收入。他認為,繼續維持著非法下載的狀況,只會令到歌手完全是零收入。他亦指出,大眾一起投入串流平台,可以令整個音樂市場復甦。 艾域表示:「以前做光碟是拿來賣,現在做光碟就好像卡片那樣,我希望給張卡片你,你認識我。」串流音樂平台的強大趨勢,被不少人認為有望打破唱片界困局,但面對收益壓榨到底在數碼化音樂洪流中,唱片業要作出多少掙扎才能爭取到應得成果? 3.郭晉朗(155019) 近年有小店改推中古風,期望能吸引注重音質的客人惠顧。 位處於觀塘工業區的一間小型唱片舖,主要出售八、九十年代的中古唱片,店舖負責人羅先生表示,市民聽歌習慣的改變,令唱片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羅先生指以前聽歌是比較困難,可能需要透過電台才能收聽,但現在是很方便 。他又表示現在聽歌的世代改變了,透過互聯網按一顆按扭,已可以隨時隨地收聽音樂。 中古唱片助唱片店生意復甦 羅先生認為,近年唱片舖數量大幅減少,證明實體唱片不受重現,期望高質素的中古唱片可吸納客源。他指出唱片數量減少是大眾潮流,改變整個趨勢難上加難,故此嘗試售賣較舊的中古唱片,期望推出音色較好的中古唱片,令顧客重新投入唱片市場。他稱現在年輕人都透過網上收聽音樂,買實體碟的人相對較少。 儲存近三十隻實體唱片唱片愛好者的Andy,近年仍然堅持購買實體唱片。Andy指出他分別會在串流平台及CD購買歌曲,但是否購買實體唱片,則視乎個人是否對該唱片或唱歌特別鐘愛。 Andy稱他大部份唱片收藏均於小型唱片舖購買,因為這些小店具人情味,而店主願意與每名顧客交流音樂心得,而且這些情況都不會於大型唱片舖上出現,令他願意再次惠顧。 專門化屬唱片業未來路向 Andy指出未來小型唱片舖應該考慮專門化,例如推出演唱會的錄音專輯,才有望維持本港唱片業發展。 4.劉傳謙(155119) 近年掀起嘅的復古風令黑膠唱片在年輕人市場復甦。不過,黑膠唱片所造成的環保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優質音樂隨這種黑色圓盤形膠片轉動而播放,但隨着1988年CD流行後,黑膠唱片進入一段黑暗期。人稱「黑膠養父」,Paul’s Used Records店主歐德成(Paul)收藏約30萬張黑膠唱片,在這間約500平方呎的店舖內存放當中的十分之一。八十年代開始買賣二手黑膠唱片的他見證市道由盛轉衰:「電台送許多黑膠唱片過來。的士高一直流行播放黑膠,但它們轉播CD後,又把黑膠全部扔過來。數間的士高的黑膠我全部用貨車載走。」 不過,近年吹起復古風,讓黑膠唱片重新得到樂迷的關注。加上年青人開始注重音質,對這個上世紀的產物產生興趣。Paul注意到黑膠唱片正掀起本地音樂界的復古熱潮:「其實現在是大復興,好像來勢洶洶。許多年輕人未曾接觸黑膠現在開始出來玩。至於數十年前曾玩過黑膠,但轉玩CD而放棄玩黑膠的,現在也重拾興趣。」 黑膠唱片由聚氯乙烯製成。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到廢棄,皆會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危害。Paul認為二手黑膠唱片市場復甦再次引伸出這些唱片的棄置問題:「為何不用盡就扔呢?為何要忘記自己的文化呢?其實棄置唱片很不環保,這些都是膠來的。其他人常說扔膠袋是不環保的,扔黑膠都是不環保的。黑膠唱片埋在地底能化解嗎?都是同樣困難的。」 相信本地黑膠唱片業正掀起第二春。Paul更希望年輕人不要三分鐘熱度,好好愛惜每一張黑膠唱片。既能保住這股復興潮,又能為環保出一分力。 5.蘇子雋(155141) Continue reading 《香港唱片業的未來發展》

《童年》

玩具—李樂欣 每個人小時候都會有自己心愛的玩具,甚至有人長大後繼續收藏。不過對於大人來說,玩具似乎又有另一種意義。 鍾家澄二年級時考試一百分,收到爸爸送的第一份禮物:美少女戰士寶盒。她十年前開始從不同渠道搜羅美少女戰士的玩具,至今已經有大約七十件。在她心目中,它們不只是玩具般簡單。她說:「因為始終美少女戰士已經二十多年,我會覺得它好像陪着我成長。我讀幼稚園時模仿水野亞美,到現在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好像一些回憶,所以就會收藏玩具。另外收藏玩具除意義上,其實也是嗜好。有時覺得以前辛苦上班,其實都是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在家中,你看到會很開心,擺放得整齊的時候你又會好開心,甚至有人來欣賞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很開心能夠與人分享。」不過她也說,很久沒試過將玩具好像以前那樣玩,「因為我長大了,不是要玩玩具的樂趣,我是純粹想擺放它、收藏它那種意欲,所以變了不會拆開玩。」 有人會在家放玩具櫃,而玩具收藏家Tony甚至在工廈租了一個單位擺放他的玩具。他由二十多年前開始收藏不同的玩具,至今已經有超過兩萬件。對他來說,收藏玩具除了是嗜好,還是投資的渠道。他說:「我覺得玩具有數個好處,除了我自己開心,還有一眾朋友一起交流,又有投資保值的作用。有些玩具升值了幾倍,如果有眼光的話,可能我有兩件,另外一件其實不用錢。」 這裏的玩具大部分都沒有包裝。Tony說除非該玩具的包裝比它本身更值錢,否則他堅持將每一件玩具拆盒,摸摸它、玩玩它,「我覺得玩具就是玩具,所以香港知名藝人古先生(的玩具),我覺得不是玩具,全部一比一,你都害怕吧。我覺得你把玩不了它,它是一個展覽品,是一個收藏品,但是否玩具,我覺得有點商榷。」雖然長大後玩具的意義可能不同,但始終玩具給予很多小朋友一個快樂的童年回憶。 遊樂場—曾怡 遊樂場承載著不少人快樂的童年回憶,不過遊樂場不一定是指你家樓下的那個,因為遊樂場都可以是親手造出來。 一談到玩耍,很多小朋友會聯想到遊樂場。而土炮遊樂場這個項目便以藝術和手作的形式,重新演繹遊樂場和玩樂的定義。項目統籌王永棠說:「在去年(2016年)十月開始至五月,我們做了些社區實驗。當時到處去,最後我們才在牛棚藝術村十二號去做一個遊樂場,是源於想與這區的小朋友去探索玩樂是甚麼和承傳玩樂是甚麼。」「我們想以藝術(形式),因為創意本身便是玩樂其中一個元素。我們認為是可以改變你的生活質素,因此我們由玩樂開始。」在一月中,土炮遊樂場亦會再次進駐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他補充:「即將來臨的新項目是源於很多家長有空間需要,他們亦很樂意參與去建造一些東西讓小朋友玩。」所以項目將會參考不同意見去改進。而項目統籌成員Angel就表示,近年多了團體找他們合作。「大概做了一年左右,真的多了機構或團體和學校接觸(我們)。我們觀察到空間上,因為香港的公園是有(空間)的,但是否足夠呢?但我認為未必是那種足夠,那種不足夠不止是實體上,是連思想上都閉塞了。」而居住在元朗八鄉的藝術家阿恩,上年亦有參與土炮遊樂場項目。她在家中更利用舊傢私和木材,為兩歲的兒子也也去建造一個不一樣的遊樂場。「因為也也看到我們在做時他亦很想參與,他會說『讓我來』,其實他一定不懂得做的。但我們認為一起相處時能透過一起造玩具,除了能陪伴他,亦能教育他,如教導他自己也能做玩具,不一定要購買。」 兒歌—張允亭 五官之一的聽覺也可以勾起我們兒時的回憶,兒歌輕快的旋律曾經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不過人越大,你有否發覺兒歌好像變得越來越少? 當年智能手機尚未普及,電視卡通片是小朋友主要的娛樂,卡通片主題曲亦孕育了一代人心目中經典的兒歌。兒歌是一代人的回憶,但最近有人說兒歌似乎愈來愈少。兒童節目主持人,亦都是兒歌歌手的唐葦琪認為,今時今日兒歌讓人感覺少了,與作為宣傳渠道的電視有關。她說:「可能看電視的觀念減退了,所以兒歌是否減少?似乎是少了發聲,少了這種聲音。」現時是兒童藝術學校校長的她認為,這個年代小朋友的壓力很大,而兒歌亦是藝術的一種,對小朋友成長和減壓都有正面作用。「兒歌對每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特別是我們在童年,是我們認識音樂的入門。講的是在母親的肚裡已經在聽音樂,已經在胎教中,所以音樂是對任何人的成長都很重要。我們所說的兒歌,亦是如我所講,是兒時聽的歌。」但對於兒歌是不是正在消失,她有另一種見解。「兒歌好像真的少了,其實再靜心想,先問自己:『是啊 ,原來我離開了聽兒歌,對兒歌的追求減低是因為我太忙』。那你有沒有認為人長大了,漸漸離這種追求兒歌,或追求的態度或感覺好像遠了。」所以她認為,只要保持童真的心,就會發現兒歌依然存在。「當你一想起,就是一個很開心的回憶,童年就是如此簡單。」樹仁大學記者 張允亭報道。 甜品—余雅芝 不少小朋友都喜歡吃甜品,以前有甜品吃已經很開心。隨著社會變得富裕,烘培甚至變成一種興趣時,對小朋友和大人來說,甜品已經不再是滿足口腹之慾這麼簡單。 入行數十年的烘培師文師傅說,甜品口味一直在轉變,因為用料隨社會發展不斷改進。開設了屬於自己的烘培教室的Kitty就認為,學做舊式甜品是一種懷舊的方式,通過味道來回憶舊日時光。不一定是老一輩,就是年輕人都會這樣做,希望找回昔日的味道。而身為媽媽的Michelle最初為了家人開始入廚、做甜品,後來發展成自己的興趣,烘培更是她和兒子Isaac的親子活動。她覺得讓兒子一起做甜品可以看顧他之外,更令他明白製作食物絕不簡單:「讓他參與過程知道做甜品的步驟,面前的食物要經過多少步驟才能做成,不是說想吃就能吃。」烘培對於Isaac來說可能只是玩樂,但她自己因此培養了耐性。「以前甚麼都要急要快,但做甜品不可以快,每樣食物都要等。」花無數時間為家人和朋友煮食,簡單一句「好吃啊」便是Michelle堅持下去的動力。 教育—張怡 相信很多人聽過「華德福教育」,它主張慢學和自然教育,近年吸引愈來愈多家長的注意。但要進入這個制度,備受挑戰的不只是小孩,而是家長本身。 五歲的Matthew原本讀主流幼稚園,因為功課壓力太大經常發脾氣,去年轉讀華德福幼兒園,一年學費超過十萬元。媽媽黃太說,當初決定讓Matthew讀華德福與丈夫大吵一場。她說:「始終有時候會吃虧點,比如當看到其他親戚的小孩,他們三歲就已經會拼很深奧的英文單詞,然後個個都讚他們很聰明,讚他們是「神童」、「爸媽真會教」。對於強調競爭社會來說,這是弊大於利的另類出路,特別是這個「利」你在短時間是看不到。」黃太說,雖然家庭收入只是勉強應付到Matthew的學費支出,但她不後悔當初的選擇。「雖然現在外人從我兒子的表面上是無法知道他的裡面是如何,但我們都願意耐心等待,讓小朋友紮好根基。其實我預了自己兒子將來成績不會比其他主流學生特別好,我只想他開開心心。我不想下一個做傻事的是我兒子。努力保護孩子的童年,不顧一切的呵護這顆種子。」但是華德福學校校長Mark認為,即使小朋友七歲才學習寫字,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其他主流學生沒有太大分別。「可能華德福小朋友寫的字可能會比較大,不太齊整,但我很相信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很快,其實這些技巧上的東西很快可以追得上。」他補充,因為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外國聘請回來,增加學校成本。他希望政府可以支援另類教育的師資培訓,引入正統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

《蒸籠》

  《蒸籠》   Group 3 135177張浩維 135183 朱得志 135184 馬文軒       我們經常去飲茶,有沒有人留意到,不少茶樓的點心蒸籠,仍然是手造呢?   林應鴻,做了手工蒸籠超過四十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師傅,面對金屬和膠蒸籠的挑戰,他說竹蒸籠仍受歡迎。   過去有金屬蒸籠意圖代替它,但由於配合不到中國傳統點心的味道,所以在社會就慢慢被放棄了,其實不關我的事,我也做不了什麼,金屬產品按鍵就可以造出來,又耐用,因為酒樓結業之後去第二間繼續經營,繼續用,我們哪有得爭。後來我們看看,贏了也不關我們事,只不過是竹蒸籠配合到,傳統點心的味道。   有人說,香港租金、人工都貴,縮窄了手工藝行業的生存空間,他就認為需要找到能賺錢的生意模式。   這份堅持不可以要我說得太清高,我只能夠說糊口。真的,香港人大部分人都是講求糊口,你不能糊口就會轉行,我很坦白說我能夠糊口,為甚麼我可以糊口呢?是我剛才所說的,經營者及製造者二合為一,如果你純粹靠(人手)做可以生活的, 我是騙你的,但我一定要找人做,賣其他東西才可以繼續經營。所以經營這檔生意是做蒸籠生意,不是造蒸籠,是兩回事,全部都要分開。   蒸籠製作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一個蒸籠需要八十多個工序以前就是靠這個手鑽來開洞,和這把竹刀完成大部分的步驟,他說,這些工序看似很簡單,但需要多年經驗才可以這樣純熟,所以今時今日已經沒有人願意入行。   有些人經常說,等政府保育你,即是說我打政府工,一百年之後,估計有幾多東西是值得保育呢?可能有一半人,連掃街的清道夫都是打政府工,因為他受保育,沒有人掃街,駕駛電車的,可能會是(受保育),時代巨輪不是摩天輪慢慢享受,越來越快,蘋果手機都出了第六代,IOS(蘋果作業系統)也不知道轉了多少次,那你怎能把東西凍結在某一時刻   老闆說,隨著附近的港鐵站開通,吸引更多遊客光顧,所以他推出了這款迷你蒸籠,給他們作手信。

《木偶劇在港》

《木偶劇在港》 Group 1 135021 周凱瑩 135037 鄭凱欣 135180 李慧怡     題:木偶戲在港 記者:周凱瑩、鄭凱欣、李慧怡(第一組) LEAD 香港係一個金錢掛帥的社會,令好多聽到「搞藝術」三個字就會卻步。香港偶影藝術中心 總監黃暉就貫徹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成立左自己的工作室,致力將木偶戲這個非物質文 化遺產帶入社區,而佢的女兒,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統籌黃慧真更身體力行,承繼父業。 UPSOUND{木偶表演} VO{木偶表演,馬騮出場} 猴年黎嘞,呢隻馬騮仔搭尾班車同大家拜個晚年。 VO{木偶表演} {呢個係一個提線木偶,每隻最少要有12條線。曾經做過大埔文娛中心駐場藝術家的黃 師傅一拉 一扯 再換線,控制馬騮仔動作,十分盞鬼,真係少D功力都唔得呀。} BITE/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黃暉{畫中畫夾木偶表演} 香港木偶戲黎講,應該就係七十年代開始有,呢D木偶戲多數係由福建 泉州流傳落黎香 港,係七十年代個時每一個月,差唔多每一日都有戲做,我地係夜總會 遊船 公園,每 一日都會有表演。 VO 黃師傅又話,雖然政府有就木偶戲提供資助金,但要傳承和發展木偶戲,始終有賴年青人 自身興趣。 BITE/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黃暉 (09:54-10:26) 佢要晒十幾年時間去慢慢係呢個行業學習,學習完佢份工 未必穩定,收入都屬只可以維持基本生活,變左好多人都提唔到興趣。 VO Continue reading 《木偶劇在港》

《粵劇承傳》

《粵劇承傳》   Group 4       Lead 粵劇是廣東的戲曲藝術,亦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年輕人卻覺得粵 劇沉悶、過時。 {Bite} {路人一} (覺得粵劇)很悶和聽不明白。 {路人二} 好像沒有看過一整套粵劇。 {路人三} (粵劇)感覺過時。 {VO} 為培養小朋友對粵劇的興趣,有人創辦兒童粵劇班,希望使粵劇文化更普及。 盧冠玥是兒童粵劇班的成員之一,她說她喜歡粵劇,願意繼續學習粵劇。 {Bite} {記者/趙晶晶} 你喜歡粵劇嗎? {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成員/盧冠玥} 喜歡。 {趙} 你最喜歡粵劇哪部分? {盧} 那些頭飾和服裝。 {VO} 有家長表示,她的小孩很樂意和熱心學習粵劇。 {Bite} {學員家長/葉太} 他們都自願於(學習粵劇),不需要別的支持,他們只怕沒機會學。 {記者/郭曉婷} 小朋友有沒試過鬧彆扭不願學? {葉} 第一堂會有這種情況,因為初時的伸展動作給他們很大痛楚,但過了那段時期 便沒有問題。 {VO} Continue reading 《粵劇承傳》

《線面手藝漸式微  千年傳統不敵科技》

《線面手藝漸式微   千年傳統不敵科技》 Group 2     說起脫面毛,不少人會想到以激光方法去除。但最傳統的脫面毛方法是線面, 隨著時代進步,老牌手藝線面已經漸漸式微,步向夕陽。 線面是有幾千年歷史的美容技術,只要一條線,一盒海棠粉,就可以幫人除面 毛。開始前先在面上塗一層海棠粉,一張一合,一起一落,利用手指控制線的 移動,將面上汗毛除去。 線面多數是上年紀媽媽級懂得的手藝,擔任線面師超過四十年的李為妹,十多 歲的時候,其母親就將線面手藝傳授給她。她表示,線面辛苦,年輕人不願意 入行,懂得線面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BITE 李為妹/線面師 線面是辛苦的工作,需要用陰力,又需要用牙力,還要用頸力,(手)會割傷疼 痛。我的女兒也懂得線面,也覺得很辛苦,所以她不跟隨我從事線面工作。以 前很多人,我母親那一代,現在漸漸越來越少人懂得(線面)。 曾經有美容師學線面,當多學習一門手藝,但線面近十年逐漸淡出美容界。正 職美容師周小姐表示,現在多數人都會選擇激光脫毛,較少美容院有提供線面 BITE 周小姐/美容師 激光除了能脫毛外,還有嫩膚功效,所以不會選擇線面。我去過幾間美容院, 都沒有這項東西(線面),沒有這個服務。 線面師知道新的美容科技是邊緣化它們的原因,但認為線面天然、無化學成份 ,脫毛效果比機器更好。而線面的好處仍然有人欣賞,第一次來學線面的陳小 姐認為,線面難學,但仍然想學識。 BITE 陳小姐/線面學生 因為從小到大曾經聽到長輩談論線面,但是香港很多人不知道有線面,所以很 為保留古法線面手藝,有線面師建議政府提供資源和空間,讓行業可繼續發展 ,又建議政府增加對線面手藝的宣傳,令更多人認識這行業,吸引年輕人入行 樹仁新傳記者 黃嘉琪報道

《舞獅的傳承》

《舞獅的傳承》   Group 7 林詠賢135029 李嘉豪135031 林淑恒135132       SOT 標題:舞獅的承傳 LEAD: 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龍獅,近年面對人手不足,供不應求的問題。 有舞獅教練認為與政府不重視舞獅文化有關,希望當局可以投放更多資源,令 舞獅成為恆常運動,繼續傳承。 Upsound VO: 一上一落,色彩鮮豔的獅子,在梅花樁上做出高難道的動作,配上節奏彭湃的 鑼鼓聲,更添新年的喜慶氣氛。 Upsound VO: 熱身後的第一個環節﹐是開光拜神儀式,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 Upsound VO: 再來是重頭戲「採青」,將懸掛在門口的生菜咬下,寓意五穀豐收。 Upsound VO: 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人手不足,難以傳承的問題。 BITE(鄧國棟/舞獅教練) 年輕人比較少,年輕人都拿著手機玩遊戲多,好難有途徑去招攬學員,而我們 這些圍村,都依靠圍村兄弟,朋友間相傳,都可能只有數個(學員),因為始 於有人工作而搬到外面居住,沒有回來。 VO: 除了缺乏人手外,更面對不少制肘,當中舞獅表演的許可證,申請過程繁複是 最常見的阻礙。 BITE(王誠禧/舞獅教練) 要表演的時候,要在十四工作天(前),申請一個「行街紙」,但可能我們當 中有一些更新人士,我們去申請的時候都會遭警方拒絕,變相我們不可以表演 當日那些隊員不可出席所有活動。 Continue reading 《舞獅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