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收風邊到最快?梗喺Fb啦!》 有年輕Fb用家指出現時最新、最快的資訊都是由Fb中得知,第一手的資訊大多數不是由電視或電台中獲取,所以Fb很難被取替。

怎麼!仍有人從電視、電台知道最新鮮的新聞?當然Fb最快啦!有年輕Fb用家指出現時最新、最快的資訊都是由Fb中得知,第一手的資訊大多數不是由電視或電台中獲取,所以Fb很難被取替。

《擔心Fb私穩外泄?同學有計》 有Fb用家表示,平時會盡量避免使用Fb帳號登入線上遊戲,採用不記名的遊客身份,可減少個人資料傳送給遊戲供應商的機會,而且發佈的大部份資料,都有設置私隱權限。

早前Fb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就泄密事件公開致歉,將Fb私隱漏洞揭露出來。 有Fb用家表示,平時會盡量避免使用Fb帳號登入線上遊戲,採用不記名的遊客身份,可減少個人資料傳送給遊戲供應商的機會,而且發佈的大部份資料,都有設置私隱權限。

《動物權益》

印度聖雄甘地:「一個國家道德進步與偉大程度,可用他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來衡量。」動物權益議題在港愈來愈備受關注,無論在保障動物生命方面,或是動物設施上,都引起社會廣泛性的討論,到底政府做得是否足夠?在民間又有沒有人正在為動物權益出一分力? Continue reading 《動物權益》

《另類教育的挑戰》

由2015 學年至今,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潮引起社會對學童學業壓力的關注。雖然不少另類教育的冒起,試圖力挽狂瀾,希望可以為家長帶來更多選擇,惟這些另類教育各自面對不同問題,未能制衡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另類教育背後,正面對甚麼阻礙? Continue reading 《另類教育的挑戰》

《香港唱片業的未來發展》

香港樓價高企,店舖租金為亞洲之首,新一代除置業難,創業亦難。然而,在社會環境大改變下,年青人的創業夢卻仍未泯滅,反在窘境下尋求創新解決辦法,成功扭轉劣勢,在港創業。 1.梁駿熙(155139) CD曾是大家聽音樂的主要媒介,但隨住互聯網興起及盜版音樂盛行,令香港唱片業面對更大挑戰。 CD八十年代面世後,不少人都會用CD聽音樂,到九十年代CD更加盛行,帶領香港音樂及唱片行業達到高峰。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的統計,香港唱片業在1989年整年有約25億元的收入,但之後就逐年下滑,2000年只係剩低約10億元。隨著互聯網發展及盜版音樂越來越盛行,2014年全年收入跌至2.79億元,之後每年收入才略增1至2千萬元。因應現時聽歌習慣改變及科技的進步,唱片公司出碟的部署亦有所改變。香港實體唱片銷量由2012年的190萬張,大幅下跌至2016年只是賣出100萬張。 聽了CD近8年的譚先生認為,CD比上網聽音樂有好大差別,他指CD燒錄可以有無損格式,如果用質素較佳的耳機聽,可以聽出分別。他又表示,購買一隻實體的CD可得到的不止音樂,更加CD的封面、歌詞簿,有時買CD更會送海報。 譚先生又認為,現時大眾聽歌的模式,唱片業萎縮亦無可厚非,雖然行業不會完全消失,但會縮小。因為現時上網聽歌的確很方便,也不多人在意一隻實體CD及所謂的音質。 他續稱,買CD固然是支持歌手的舉動,但對自己最大意義是在於收藏,建議唱片公司仿效外國,舉行一些只限已買CD的樂迷欣賞的演唱會,以提高唱片銷量。 2. 梁柏琛(155115) 串流音樂在唱片業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2017年串流音樂收入首次超越實體音樂銷售。在香港,串流音樂市場競爭相當激烈,由本地品牌MOOV,到主打華語歌的KKBOX,或歐美的Spotify和Apple Music,都有自己的特色,擁有一定數量的捧場客。 市場百花齊放 歌曲選擇彈性 從事影音記者多年的艾域認為,用家可以按喜好選擇自己合適的平台。他指出,香港人可以選擇差不多全球所有串流音樂平台,用家因此可以隨意因自己的口味,選回自己的平台。 究竟串流音樂本身有甚麼優點,令市場可以百花齊放?串流音樂平台用家文先生認為,彈性選擇是重要一環。文先生認為,每張唱片中並非每首歌都想聆聽,網上的平台可以只選擇想聽、想要的歌,例如派台歌,從而可以忽略不想聽的歌。 收費還是剝削 復甦音樂市場 文先生亦認為,串流服務的收費合理,「1元多一日去聽歌,我覺得值得付,因為價錢合理,我可以負擔。」 但是,串流音樂一直被批評,用家可以用低廉的價格享用龐大的音樂庫,與聆聽數量不合比例,令歌手的收入受到剝削。據《福布斯》估計,某平台的歌曲每串流播放一次,唱片公司只會收到大約港幣3仙的版稅。不過,艾域表示,在知識產權保護不足的香港,串流音樂為本地歌手提供新的收入。他認為,繼續維持著非法下載的狀況,只會令到歌手完全是零收入。他亦指出,大眾一起投入串流平台,可以令整個音樂市場復甦。 艾域表示:「以前做光碟是拿來賣,現在做光碟就好像卡片那樣,我希望給張卡片你,你認識我。」串流音樂平台的強大趨勢,被不少人認為有望打破唱片界困局,但面對收益壓榨到底在數碼化音樂洪流中,唱片業要作出多少掙扎才能爭取到應得成果? 3.郭晉朗(155019) 近年有小店改推中古風,期望能吸引注重音質的客人惠顧。 位處於觀塘工業區的一間小型唱片舖,主要出售八、九十年代的中古唱片,店舖負責人羅先生表示,市民聽歌習慣的改變,令唱片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羅先生指以前聽歌是比較困難,可能需要透過電台才能收聽,但現在是很方便 。他又表示現在聽歌的世代改變了,透過互聯網按一顆按扭,已可以隨時隨地收聽音樂。 中古唱片助唱片店生意復甦 羅先生認為,近年唱片舖數量大幅減少,證明實體唱片不受重現,期望高質素的中古唱片可吸納客源。他指出唱片數量減少是大眾潮流,改變整個趨勢難上加難,故此嘗試售賣較舊的中古唱片,期望推出音色較好的中古唱片,令顧客重新投入唱片市場。他稱現在年輕人都透過網上收聽音樂,買實體碟的人相對較少。 儲存近三十隻實體唱片唱片愛好者的Andy,近年仍然堅持購買實體唱片。Andy指出他分別會在串流平台及CD購買歌曲,但是否購買實體唱片,則視乎個人是否對該唱片或唱歌特別鐘愛。 Andy稱他大部份唱片收藏均於小型唱片舖購買,因為這些小店具人情味,而店主願意與每名顧客交流音樂心得,而且這些情況都不會於大型唱片舖上出現,令他願意再次惠顧。 專門化屬唱片業未來路向 Andy指出未來小型唱片舖應該考慮專門化,例如推出演唱會的錄音專輯,才有望維持本港唱片業發展。 4.劉傳謙(155119) 近年掀起嘅的復古風令黑膠唱片在年輕人市場復甦。不過,黑膠唱片所造成的環保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優質音樂隨這種黑色圓盤形膠片轉動而播放,但隨着1988年CD流行後,黑膠唱片進入一段黑暗期。人稱「黑膠養父」,Paul’s Used Records店主歐德成(Paul)收藏約30萬張黑膠唱片,在這間約500平方呎的店舖內存放當中的十分之一。八十年代開始買賣二手黑膠唱片的他見證市道由盛轉衰:「電台送許多黑膠唱片過來。的士高一直流行播放黑膠,但它們轉播CD後,又把黑膠全部扔過來。數間的士高的黑膠我全部用貨車載走。」 不過,近年吹起復古風,讓黑膠唱片重新得到樂迷的關注。加上年青人開始注重音質,對這個上世紀的產物產生興趣。Paul注意到黑膠唱片正掀起本地音樂界的復古熱潮:「其實現在是大復興,好像來勢洶洶。許多年輕人未曾接觸黑膠現在開始出來玩。至於數十年前曾玩過黑膠,但轉玩CD而放棄玩黑膠的,現在也重拾興趣。」 黑膠唱片由聚氯乙烯製成。從原料開採、製造、使用、到廢棄,皆會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危害。Paul認為二手黑膠唱片市場復甦再次引伸出這些唱片的棄置問題:「為何不用盡就扔呢?為何要忘記自己的文化呢?其實棄置唱片很不環保,這些都是膠來的。其他人常說扔膠袋是不環保的,扔黑膠都是不環保的。黑膠唱片埋在地底能化解嗎?都是同樣困難的。」 相信本地黑膠唱片業正掀起第二春。Paul更希望年輕人不要三分鐘熱度,好好愛惜每一張黑膠唱片。既能保住這股復興潮,又能為環保出一分力。 5.蘇子雋(155141) Continue reading 《香港唱片業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