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題目:生命的最終章
記者:陳嘉雯 葉詠珩 黃詩晴 編輯:麥子晴 鍾卓燃
Duration: 16m26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AD}
人口問題日益惡化,2018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佔全球人口13%。根據政府統計處為香港人口作推算,預期未來人口將急劇老化。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推算由2016年的116 萬急升一半至2026年的182萬,再上升至 2036 年的237萬,換句話說,屆時每三個人之中便有一個是長者。
{VO}
人口老化將會衍生種種社會問題
以老人護理的需求為例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曾在其網誌指出
香港現時正有18%的個人護理人員空缺
到2041年更需要多達3倍的人手
{VO}
長此下去
不論在社會、醫療、福利等方面的問題只會日益嚴重
我們應該怎樣做?
晚年就業、其善終方式、處理老人遺體,都帶給我們討論空間
{VO}
當面對生命中的最終章
你又如何看待
{VO}
何伯在維園「推雪糕車」已經接近50年
養活了一家五口
年過70的他沒有和大多數長者一樣選擇在家頤養天年
反而選擇自力更生
當中又有什麼原因呢?
{Nametag}
何伯
{BITE}
想活下去就要繼續工作
每月工作可以賺到一萬一千到一萬二千元的收入
比每月領取政府的三千二百元(健全單人長者綜援)更好,是不是?
{BITE+VO}
你拿那三千多塊除了交租就要食公仔麵過日子
何伯選擇自力更生
面對死亡,他又有什麼看法呢
{BITE}
死是一種安樂的死
你要給予人選擇的權利
不讓我走
變相是令我多辛苦幾年
{Lead}
人口老化成為全球共同問題
延遲退休年齡已成為大趨勢
退休人士想就業
找勞工處是否就能解決呢
{Nametag}
過太
{Bite}
勞工處怎會幫你找工,我覺得這不是在幫我們
有僱主請人
就幫他貼招聘廣告 然後你自己去看
勞工處只是轉介 幫你約見
除此之外都不會幫助你
你說到了60歲仍要找工作 真的很可憐
我現在在鐘錶公司做收銀員
每日工作12小時
早上9點半上班 晚上9點半下班
像保安員一樣
上班時間長 完全好像沒有家庭一樣
每日工作12小時 沒有空閒見老公兒子
每日工作12小時 起床便上班
放工後 飯都沒空吃便睡覺
與同事相處時間比家人更長
所以我都叫公司同事不要吵架
{VO}
有長者因為無所事事而工作
但更多的人是因為生計
{Bite}
17年我因事而離職
離職後很徬徨
老實說 因為沒有收入
如果只靠丈夫和兒子
覺得自己是他們的負擔
{VO}
退休了2年
因為家中經濟壓力
決定重返社會
過太試過面試中醫助理 零售店收銀
礙於身體問題而卻步
{Bite}
我叫他(僱主)說了工作內容
我都感到卻步
因為要站立10小時
我似乎不能做到
{VO}
退休前任層超級市場的人力資源主任
由一個HR變成收銀員
中間對於職業的選擇
一度成為過太的心理障礙
{Bite}
有一定的障礙
有些工作聘請了你
例如煙草廠
我不想去任職
需要去搬鐵 器材
雖然最後沒有做
還是覺得過不到自己的心理關口
我不會覺得接受不到現實
始終要為生計
沒有收入來源甚麼工作都要接受
後來有人介紹在鐘錶店工作
因為之前試過做收銀員
所以都可以勝任
早上出報告 數錶
基本上整間公司 全部都是售貨員
除了生意外他們都不理會其他雜務
只要銷售員不做的我也要做
{VO}
長者隨著身體變差
可以工作到什麼時候呢?
{Bite}
我將來希望可以住公屋 拿綜援
要儲多少錢才夠退休
將來真的要取綜援
我曾貢獻香港30多年也是應份
這是香港人的心聲
我全公司同事也是這樣說
將來沒法工作,還可以怎樣
{Lead}
香港護老院林立
由政府資助至私營的高級護老院都有
但你對護老院的認識 又有幾多呢
而你對於將家人送到老人院的人又有什麼看法呢
{VO}
她是樊曉怡
旁邊的是他的祖母
6年前開始住在老人院
俗語有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當初她的家人為何會送祖母去老人院呢
{Name tag}
樊曉怡
護老院老人家屬
{BITE}
因為家中的糾紛問題
她不想留在家聽著每天家無寧日
而她也認為自己老了
想到老人院讓人照顧
其實是我祖母她自己的意願
{VO}
每個人入住老人院的老人家身體狀況都不同
而大部分人都是因為有慢性疾病
失去自理能力
所以才入住老人院
{BITE}
其實她已經不懂表達自己
吃飯也需要別人餵食
上廁所大小二便等也需要別人幫助
所以在老人院有人代替我們全天候照顧祖母
又可以代替我們照顧她的日常生活
其實對我們家是有很大的幫助
{VO}
曉怡與她的家人即使將奶奶送了去老人院
但對祖母的關心就完全沒減少
{BITE}
我們每天都會有家人來看祖母
確保祖母在老人院沒病沒痛
讓多點人來關心她照顧她
{VO}
其實不孝應該如何定義呢
曉怡與她的家人雖然把祖母送到老人院
但將老人家送去老人院是否就代表他們不關心老人家
就是不孝呢
{BITE}
我覺得這算是刻板印象
始終大家各有各生活
要照顧家中及老人家是相當困難的
但最重要的是
就算你將長者送到老人院
你對他的關心也不能減少
亦不能認為將長者交托給老人院就可以置身事外
這樣是十分不應該
而這樣才算是不孝
香港有很多在職人士都是身不由己
所以不能就此說他們是不孝
{VO}
根據2017年立法會的文件顯示
每年香港大概有四萬至四萬五千人死亡
其中近八成是65歲以上長者
當中有93%在醫院過身
好多長者要經常穿梭於屋企與醫院之間
身心受盡折騰
最終更在醫院過身
近年有不少老人院主張提供臨終照顧服務
包括位於紅磡的頤和院護老中心
提供臨終照顧服務的老人院都有專業的護理員
會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
更加會照顧老人家的心理質素
避免他們長期因為害怕死亡而焦慮
甚至患上抑鬱症
令老人家的晚年過得更開心更舒服
{Lead}
生老病死
死亡是人生最後又重要的階段 每個人都會面對
可能對你來說 曾經是一個遙遠不及的話題
但你曾否有想過死後的你會去哪裹
{Name tag}
何先生
故人遊創辦人
{VO}
提供全世界撒灰服務的公司
故人遊的創辦人何先生認為
火葬的普及是因為土地不足
{BITE}
因為土葬的地方在香港不足夠
但以現時的情況 不論是火葬
日後的地方仍然不足夠
{VO}
每年有四萬五至四萬六千人去世
而政府一直大力推行綠色殯葬
直至現今只有大約一成的人死後會選擇綠色殯葬
究竟是什麼原因令綠色殯葬不能夠成為香港大部份人的選擇呢
{BITE}
他們(80-90歲的長者)都仍然是上一代的人
不像現時50至60歲的人接觸上網
或使用更多新潮的物品
所以他們的思想 可能有一點根深蒂固
{VO}
到底是人的思想停留在以前
還是香港沒有提供足夠的配套
{BITE}
很矛盾的地方是
香港暫時沒有容許一般人在郊野的地方撒灰
但是外國在這方面是比較進步的
{VO}
咁普通的市民對於現時骨灰安葬又抱住什麼的看法呢
{Name tag}
洪先生
輪流骨灰安葬家屬
{VO}
洪先生的祖母於上年離世
但到現時仍然沒有地方安置骨灰
他認為死後安置比「上車」更困難
{BITE}
暫時還沒有骨灰龕給她(祖母)擺放骨灰
和家人都感覺很無奈
但是因為我們暫時還沒有骨灰龕這個地方
在清明節的時候
我們都在很無奈的情況下
都不知道要去哪裏 展示孝心
在這個方面 大家也覺得很無助
感覺上就好像 不能給她一個家
我們收到政府的信件
當時是派發骨灰龕
而祖母就是第二萬七千多個
由此可見
大家都不知道要等待多久才有骨灰龕
{BITE}
其實在這方面
大家感覺很無奈
就好像社會一樣
大家想置業真的很難
更可能是一輩子也買不到
真的萬萬想不到
離開了這個世界
想有一個地方安置下來都沒有
這樣真的是 內心感覺很無助 很無奈
真的完全沒有一個可以解決的方法
{VO}
其實死亡並不可怕、亦並不遙遠
每個人對死後如何安葬都有自己的看法
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
{Lead}
人誰無死 但求好死
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
醫療最發達的地方之一
而在香港
安樂死屬違法行為
是指由醫護為病人注射致命藥物
而輔助自殺
是指由病人自己執行
醫護只會提供藥物同支援
華人對死亡一直存有禁忌
到底死亡是否可以預約
到底安樂死是否另一出路
近年香港開始多市民關注安樂死議題
在網絡上有網民認為安樂死可以令患者減輕痛苦
對於這點
多年來為長者服務的
天主教香港教區陳志明神父有另一種睇法
{Name tag}
陳志明神父
天主教香港教區
{Bite}
對痛苦只是看到痛苦
看不到原來痛苦背後
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一個人的痛苦
令到全家人都能和好
令大家變得更團結
令大家不再執著於金錢利益
令大家能看到生命的寶貴
大家願意團聚在一起
{VO}
2017年,發生一宗八旬老翁
擔心病妻在他死後沒人照顧
於是把她勒死後自首的案件
他其後曾指
香港的長者服務
非基層市民可負擔起
只有像他一樣受過折磨的人
才會明白為何會提出安樂死
{Bite}
兩樣都不好
兩樣都是直接結束生命的行為
用另一字眼是人造毁滅
已是不應該的行為
令她失去尊嚴
人沒有權利 去結束另一個的生命
{Name tag}
陳靜如
頤和園護老中心行政總監
{VO}
而我們亦訪問了陳靜如女士
關於對安樂死的看法
她指是香港社會的悲劇
香港目前仍缺乏長遠政策支援
家人不懂如何處理
患病家屬以及自己的情緒
令社會普遍認為
照顧長者是一種負累
台灣在幾十年內踏入超高齡社會
但他們對晚年長者的支援和規劃更全面
自發舉辦不同義工服務
凝聚社會各界力量
令長者更放心地安享頤年
陳神父亦指
政府在處理長者政策上
擔任了最重要的角色
宗教和私人福利機構
則只能最盡力作出輔助
{Bite}
大家可預見再多十年時間
長者將會佔本港人口四分之一
(安老政策)將是很重要的一環
政府一定要為他們增加福利
去肯定他們過去的付出
因為他們大半生為社會付出(勞碌)
(政府)給予他們人性及有尊嚴的待遇是十分合理
假設政府能多為長者提供服務
就可令長者明白他們以前的付出是有價值
{VO}
香港對安樂死的爭議
始終沒有定論
老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倘若香港的敬老文化受重視
雖不能解除生理上的病痛
但亦能在心理上
用最大的力量去支持鼓勵他們
當照顧長者不再當成是一種責任和負擔
長者是否就能
找回活著的價值和意義
{VO}
幸福的感覺往往是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
再過15年
香港將步入超高齡社會
{VO}
但本港安老服務配套和長者的實際需要仍出現嚴重落差
長者缺乏關懷及照顧
{VO}
生老病死並不是一種恐懼
而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重要是我們如何用最有意義
最精彩的方式去看待
{VO}
長者應得到多一份關懷、關注和尊重甚至回饋
讓他們可以有尊嚴、有意義、無憂無慮地安享頤年
「讓老化不是一種負擔,也可能是種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