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師說

記者:
165127 田俊豪 TIN, CHUN HO
165143 韋穎芝 WAI, WING CHI
165010 麥之齡 MAK, CHI LING
編輯:
165073 叶恬宏 YE, TIANHONG
165130 梁中勝 LEUNG, CHUNG SING
165141 李綺淇 LI, YEE KI

{BITE}
(你覺得老師大唔大壓力?)
大呀x4
現在我老師其實都大壓力
因為始終他們(學生)成日搗亂
現在香港學生的功課壓力亦非常大
所以老師在教書方面
都會予自己很大壓力
而且課外活動又有很多事情忙
{BITE}
覺得他們(教師)大壓力
就算他們沒有和我們表示過
都仍感受到
{BITE}
他們(教師)經常給我們功課
所以就算撇除行政工作
單是在功課方面都知他們大壓力
{BITE}
(會不會想畢業後做老師
或是覺得老師的前景如何)
我就不太想做老師
因為見到現在的
老師都很忙很辛苦
{BITE}
應該就不會
因為感受到其壓力
而且不想被學生惹怒
{BITE}
如果我畢業後就不太想做老師
因為現在香港不單止學生
亦都愈來愈多案例
是老師自殺
暗示著老師這行業的壓力
愈來愈大而且有
另外林林總總的因素
雖然表面上好像很風光
但其實一點都不好做
又要熬

{LEAD}
教協在2018年9月曾發布
一個有關教師工作壓力的問卷調查
發現有逾八成教師
工作壓力程度達頗大或極大級別
更有教師出現中度
或以上程度抑鬱症徵狀

{VO}
調查指出教師首四項壓力來源來自
教學工作、學校監察、跟進教師工作表現的手法
及學校的行政工作

{VO}
現職的教師就承受著上述
不同種類的壓力
但另一邊廂卻仍有不少人
以教師為志願

{Lead in}
蔡紀楠是教育大學3年級學生
抱著熱誠及理想
打算畢業後投身教育行業
她在今年3月的時候
做了個半月的中學實習老師
實習期間主要教授初中的電腦科
及高中的資訊及通訊科技

{BITE} (教育大學3年級學生蔡紀楠)
教導人的時候
我就覺得可以傳達一些知識給人
是一件很有成功感的事
還有看見因為你的影響
而令其他人慢慢進步
都是令自己很滿足的事

{VO}
但她在短短個半月的實習中
就已經感受到成為教師
後將會面對的問題

{BITE}
我覺得比較辛苦的是備課這一方面
因為備課的時候
你需要就著學生不同的程度
去做一些調整
比如給他們做一些課業時
要想可能有些學生做得快一點
就要給他們額外的課業
有一些學生需要多一點的指示才能完成
另外有件事我在實習的時候看到
老師都會有職場文化
看見老師們不能很純粹的做自己的工作
要跟其他同事溝通得好一點
盡量不要給其他同事帶來麻煩
或者要尊重上級

{VO}
丁子悅
在九龍塘區中學任教了8年
任教初中人文學科及高中通識科
覺得教師這工作不但壓力來源多
而且還佔用自己私人時間
影響自己的社交生活

{BITE}(中學教師丁子悅)
我覺得其實做老師最大的壓力
應該這樣說
老師有很多壓力
剛剛你說的全部都是
家長壓力是
學生壓力
社會壓力都是
但更重要是學校會為了招生
做多了很多工作
令學校形象提升
包括對外比賽要贏
包括要做開放日
或者做家長招收講座
有時候可能要陪他們到九點十點才下班
或者星期六日要加班
或者要做很多額外的工作
放假帶課外活動
遊學團
很多這類工作
這可能令老師的工作可能比一般職業多
一般職業可能六點下班
我們老師可能不行
或者他們星期六日可以放假
但我們老師可能要加班

很多人都很關心老師的感情生活
這是很無奈的事
因為老師的工時較長
很多老師都會在學校逗留很長的時間
所以一般老師的選擇只有兩個
一個是在自己的工作環境裏結識對象
即是老師和老師談戀愛或結婚
在我認識的範圍內都有老師是這樣做的
另一個情況就是
不想在學校發展感情就會選擇單身
當然還會有第三第四個可能性
有些人可能未入行前已經認識了固定的男女朋友
也有工作時上網或者其他方法認識
但普遍來說老師單身的比例是高的
這個我是知道的
(學校方面會否不鼓勵同校老師有感情生活)
這個真是每間學校都不一樣
我自己工作的學校就沒有這個規限
都很自由
但有些學校我知道如果有兩個人談戀愛
甚至結婚的話
有些是會調職
調去同一間辦學機構的其他學校工作
避開利益衝突

{VO}
當教師的文書工作比它的
應該要做的本份還要多的時候
這是不是已經本末倒置呢?

{BITE}
我覺得現在香港老師正在承受一個很不健康的工作環境
原因是在於現在的學校有太多非教學類的工作要老師去做
我自己正在就職的學校就比較好一點
但以我所知有同行的老師可能要去幫學校派傳單
招攬學生來讀書
可能招生工作要做多一點
其他對家長的工作
對外聯絡工作
甚至乎有些老師要負責校內一些買賣的標價報價的情況
我覺得這些是會影響老師同事正式的工作時間

不是誇張的說法
以我個人為例
教書大概只是佔我工作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即是三成左右
另外七成其實都不是在做教書工作
有時候矛盾點就是
如果我把那些時間用來做教學上的準備
或者是批改試卷
或者給學生回饋
跟學生討論如何改善成績
我覺得這樣做是會更有意義
現在的社會實況是
老師真的是小部份時間教書
大部份時間在做非教學類工作
這是我們最大的壓力

{VO}
當學校的教席
及學生人數都減少的時候
教師難免會自貶身價來應合「市場」

{BITE}
因為香港的學生人數在減少
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很多學校都面臨縮班或殺校
所以老師無可避免地會做多了非教學類的工作
去提升學校的聲譽
學校的名聲
或者是令到學校能招到更多學生
(是不是好像追業績一樣)
是的
所以其實有些老師會形容現在的學校做學店
為什麼用學店這個字
因為覺得整件事商業化了
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是要討好消費者
討好學生
討好社會
而不是全心全意去研究教學
所謂教學法
或者是教書上的準備

現在老師與以前的老師有什麼的分別
就於現時大量老師都是合約制
以我自己為例
我是一年一年續約
所以其實老師的工作表現與續約與否是掛鉤的
所以這個問題會存在對老師的一種壓力
而實際上任何一位教公開試的老師
心裹面都會好著緊學生公開試的成績
因為代表著你教得好與不好
例如有多少人獲取5星星
有多少的合格率
有多少人達到4級
這些指標是衡量一名老師是否一名好老師
所以我相信每一位老師
其實無論是教主科或是術科
只要是牽涉到公開試
都會有學業上的所謂「追數」的壓力

{VO}
而香港教育政策層出不窮
政府要求學校亦步亦趨跟貼
有業界人士認為
政府不時提倡新教學方法
對部份教師來說
都是壓力來源

{BITE}
其實香港社會有很特別的地方
就是他們的教育經常變
無論是整個教育制度
還是各科的教育制度
變化都十分厲害
老師就疲於奔命
要準備很多新的知識
例如剛才也有說過就像STEM
其實意思就是將科技
結合於不同科目裏
去教授或考核
這個其實對於很多老師來說
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因為很多老師的電腦水平
都只限於用Microsoft(微軟)軟件
他們真的不能應付這些高科技的軟件
這是第一點
而第二點就是
會有很多主題性質的
例如生命教育健康校園
這些說出來其實都很虛(無)
不久後還要加上基本法的教育
還有其他形形色色
不知道國民教育於不久後
會不會再推出來
如果需要的話便要再多準備一點
所以其實作為老師
便有很多這些方面考慮

{VO}
但其實政府的各種提倡
是不是只是紙上談兵呢?
學校及教師在實際上又是怎樣回應呢?

{BITE}
絕對會有的
老一輩的老師尤其是他們
一方面知識上的跟不上
現今潮流的需要
第二方面他們的觀念上比較傳統
他們比較頑固
他們不相信新的一套
所以理論上教育局有提供資源
例如一些免費的講座甚至撥款給學校
去改善一些硬件設施和聘請
這些資源全都是存在的
香港政府其實從不吝嗇
投放於學校上的資源其實不少錢
但是我個人認為效能是低的
原因是因為
第一很多東西都轉得很快
每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
令到很多老師無所適從
就算整間學校都跟着配合去改
改完三年後又有不同
那麼我還改不改好呢
會有很多這些憂慮
所以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
政府要定一個大的方向
就是起碼是一些長遠的規劃
譬如於未來十年二十年
會做些什麼
這樣大家才能夠跟著
不然真的會很疲於奔命
(那麼學校方面是不是通常也不多理會政府的政策?)
我不敢這樣說
但是據我所知很多學校其實
都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即是教育局的那套
和真是落實學校的那套
是兩回事來的
教育局很多文件
無論是課程改革
還是很多政策的要求
其實於學校落實時
就不是真的全都會做到
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
學校有校本的措施
但是我作為老師我知道
很多時候學校不會全部依照(要求)
(那你會不會覺得現在教育局方面已管不到學校內部的運作情況?)
教育局有一個機制
名為「外評機制」
每隔五年就會派一些督學來校視學
看看學校有沒有依照程序或政策
但是學校有很多地方都能化解到
例如他表面會做足
但你不會知道平時內部的運作

{VO}
「為人師表」
這句耳熟能詳的說話
已經隱含華人對教師
有一個既定的形象
但有部份教師認為
他們的地位卻隨著
大眾知識水平提高
而日漸下降

{BITE}
現在尤其是甘一世紀
每個人都有一部手機
拍下你上班下班的樣子
難聽一點說
你在街上吃魚蛋也會害怕
放了上網
别人又不知道你的標題是甚麼
社會對老師要求高了
第二便是我覺得其實
老師地位比以前低了少許
所以當兩者加起來時
令到老師的壓力便會很大

{VO}
新一代教師
在公需要面對林林總總的壓力
在私受到社會規範的同時
地位亦比以前低落
如果教師在兩者夾攻下
不幸患上情緒病
學校及政府方面又應如何伸出援手?

{BITE}
無論社會的期望還是教育局
他們都覺得教師作為成年人
一個受教育的成年人
他應該能處理到自己的情緒
但我自己真實所接觸的例子就是
其實很多老師都有情緒病
他們都要出外求醫
自己付錢去看醫生
甚至看醫生後不能讓別人知道
讓別人知道情緒病
別人便有可能於下一年
不會跟你再續約
有一句俗語就是「得閒死唔得閒病」
即是你寧願你讓别人知道你死了
也不要讓別人知道你生病
這是一個行內的悲哀和現象

所以這些都值得社會
或所有同工關注老師的健康
但正如社會也有説過
很多機制要成立
老師有投訴的地方
或應該要作出支援心理輔導
這些都很重要
如果沒有這些輔助
我相信其實老師的壓力
是得不到舒緩

{STANDUP}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丁子悅就勸年輕人如果不是
真的很喜歡教書
都不要投身這行業
但現在仍有好多準備畢業的大學生
像蔡紀楠一樣準備入行
教協建議政府增撥資源
以常額教席聘請教師等支援措施
從源頭減低教師工作壓力
維護教師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