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網上情人
記者:何 晴 高 蓉 黃皓琳 鍾慧嫻
Duration:13:57
----------------------------------------------------------------------------
{LEAD}
今時今日
認識朋友不一定要面對面
很多人會選擇交友應用程式
配合現在時下速食的文化
到底這樣認識彼此所發展的關係
又是怎樣的呢?
{Lead In}
交友應用程式的普遍
經網上認識異性
看似是一個已無可避免的現象
在滿佈網上騙案訊息下
仍然有人勇敢嘗試
在交友應用程式認識情人
並且決定結婚。
Name Card
小儀
交友應用程式使用者
{VO}
小儀,是一名小學老師
她和丈夫阿恆去年 6 月
在交友應用程式認識
見面後一拍即合
半年後兩人決定步入婚姻
但身邊的朋友卻不太接受他們的關係
Name Card
小儀
交友應用程式使用者
{BITE}
當我告訴朋友們
我談戀愛的對象
是在交友應用程式相識
朋友們都很大反應
她們會懷疑我是受騙
懷疑我男朋友的身分
加上我們很快就決定結婚
朋友們更加大反應
認為我是被騙財又騙色
{VO}
有商場於今年年初進行有關
「愛情觀同結婚消費」問卷調查
訪問了 315 位 18 歲或以上人士
結果發現近 6 成受訪者
不介意在網上結識另一半
Name Card
小儀
交友應用程式使用者
{bite}
由讀完書到步入社會工作
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圈子窄了很多
你會沒有時間認識朋友
異性朋友也不多
所以就會嘗試用交友應用程式
去認識朋友
{VO}
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交友應用程式
有些以照片找合眼緣的對象
也有用興趣愛好進合配對
台灣亦有只用語音通話進行了解
對使用者而言怎樣才是好的?
Name Card
小儀
交友應用程式使用者
{bite}
我覺得要看人的目的是什麼
例如朋友分享
曾在某程式所認識的朋友
外出約會、吃飯、談天
對方都是正常的社交行為
我就會這樣認為不錯
就會想試一試這個程式
但如果朋友反饋好幾次的約會
對方純粹想發生親密行為
這樣並不是適合我的
所以很難判斷好與壞
取決於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目的
{VO}
學習或工作都離不開上網的時代,
小儀認同網上比現實更容易結識新朋友,
用交友應用程式情況也會是常態
雖然有不少像自己一樣
開花結果的例子
但她認為在使用程式時
絕對不能沒有掉以輕心
{STAND UP}
雖然有很多人都會
選擇用交友應用程式
但仍然有人嚮往
從現實認識另一半
認為現實中所能觀察到的
是網上情緣沒法取替的
{Lead In}
我地亦都採訪咗一對
唔係透過交友應用程式認識的
情侶 Peter 同 Joyce
佢哋對於交友應用程式
又有不一樣的看法。
Name Card
Peter
Name Card
Joyce
{BITE}
很難的!
我覺得某交友應用程式沒有真愛
是街知巷聞的
我也覺得不會在某交友應用程式上
認識到真正的女朋友
(交友應用程式)純粹娛樂一下
出來找女朋友還是回到現實生活中
{VO}
Peter 和 Joyce 拍拖超過一年
兩人在補習社認識
他們之間有一個共識
就算玩過交友應用程式,
都不會選擇用以尋找對象
Name Card
Peter
Name Card
Joyce
{bite}
很多時候聽到的新聞
或在討論區上聽到的是交友應用程式
是帶著欺騙性的目的一起,
我寧願相信緣分(才會)一起
{bite}
畢竟有些人的(社交)圈子比較小
他們需要更加多的機會去認識更多朋友是無可厚非的
至於我就不會使用交友應用程式
這是尊重女朋友的行為
而且大家都知道
交友應用程式多為奇奇怪怪的事
{Up sound}
例如呢?
{bite}
例如是 Sex Partner(性伙伴,簡稱 SP)
Friends with benefit(含有性關係的朋友)
我覺得並不是好的關係
{VO}
他們亦相信網絡世界過於複雜
是一個以性行為為主導的世界
主要是有目的地使用這個平台
但不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渠道
去開始一段新的戀情
Name Card
Peter
Name Card
Joyce
{bite}
(交友應用程式)如果透過訊息
就會容易美化一個人
但他們還是相信也有人希望透過
交友應用程式開闊社交圈子
{bite}
我想說的是
有些男生會漁翁撒網的
用交友應用程式的時候
這種情況會容易出現
但始終都有人會期待愛情的
例如一些男生所就讀的科目比較難接觸女生
需要靠交友應用程式去認識女生
並且有些性小眾需要接觸同類的人
也需要靠交友應用程式
我覺得是兩種看法
有愛情,但也有性愛的
{stand up}
現實中認識另一半
的確令人多了一份真實感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如願
在自己的社交圈子認識到另一半
所以市場上出現一些速配公司
到底這些速配公司的成效又如何
Name Card
張惠萍
「香港婚活」創辦人
{LEAD IN}
張惠萍是香港婚活的創辦人
她以前透過速配公司認識另一半
並且結婚
身為過來人的她
認為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
交友圈子狹窄
所以成立速配公司
撮合單身男女
{VO}
在約會業工作 4 年
見到不少情侶的悲歡離合
她發現使用交友應用程式的情侶
跟傳統的絕配公司認識的情侶各有不同
Name Card
張惠萍
「香港婚活」創辦人
{BITE}
交友應用程式通常互相認識之後
他們的發展開始時很快
投契的時候見一兩次面並拍拖
然後也分手得很快
一來是很快知道對方是感情騙子
很多人貪免費交友應用程式
不用錢就可以結識朋友
但對方其實已經有女朋友
甚至是藕斷絲連的前度
{VO}
越來越多人使用交友應用程式
但對於傳統速配公司來說
交友應用程式其實會「搶客」
他們又會怎樣面對
Name Card
張惠萍
「香港婚活」創辦人
{BITE}
交友應用程式的出現
對傳統約會業造成很大衝擊
約會業要怎樣面對競爭
就是要堅守操守
對客人進行篩選
做好背景審查
活動及服務要保持一定質素
這樣才能成功留住客人
{VO}
但交友應用程式再方便
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它有信心
Name Card
張惠萍
「香港婚活」創辦人
{BITE}
與其與一個「假人」聊天
倒不如直接找速配公司
正正經經跟對方見面
所以有時商機反而會
由交友應用正式轉移到速配公司
但以暫時的趨勢來說
交友應用程式大多數都是「搶客」
我相信原因是
本地速配公司的運作模式
仍然是千篇一律
{VO}
同時身為「香港交友約會業總會」的創會主席
張惠萍指
{BITE}
速配公司一定會對客人
做足一定的背景審查
能夠確保對方不是騙徒
至少知道對方是香港永久居民
你知道交友應用程式裏
有很多所謂的南非難民
敘利亞 尼日利亞難民
{VO}
我們又可以怎樣
安全地使用交友應用程式
Name Card
張惠萍
「香港婚活」創辦人
{BITE}
要成功使用
交友應用程式找另一半
你認識對方之後
一定要花三四個月
去了解對方的背景
你要有對方的 Facebook
Instagram 等
可以看到他的日常生活
知道他的朋友圈
例如在哪裡畢業等
在 Linkedin 的資料也是真確
至少你要花心思
向對方進行背景審查
{VO}
樹仁大學記者
鍾慧嫻報道
{STAND UP}
有兩性專家認為
網上交友同速配的出現
是符合市場的需求
學校更缺乏戀愛教育
令大家都不太會處理對兩性關係
間接打開兩性關係的另一個市場
{Lead In}
近年愈來愈多人單身
2018 年統計處資料顯示
香港有大概 119.7 萬 25 歲的單身男女
兩性關係導師鄭家駿指出
現時兩性關係極速發展
出現不少社交應用程式的網上情緣騙局
而當中問題的核心在於
單身人士欠缺拍拖的知識
{Name Card}
鄭家駿
兩性關係導師
{BITE}
我覺得問題在應用程式要小心
其實社會和傳媒都做了很多
都報出了新聞
知道騙了多少錢
但個核心不是這樣
個核心是那些人太空虛
所以其實要教育
並不是教育他要小心騙案
其實是教育他如何應談戀愛
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談戀愛、找到另一半
便不會受到甜言密語所欺騙
所以要想清楚背後的原因
{VO}
他認為香港政府
對年輕人既戀愛教育不足
令他們缺乏戀愛知識
不懂得處理男女之間的愛情
{Name Card}
鄭家駿
兩性關係導師
{BITE}
我覺得教育是核心
其實應該就要在中學教授
中學便應有戀愛的教育科目
不是去鼓吹他們談戀愛
難道你不容許談戀愛
中學生就不會談戀愛嗎?
不會
其實他們(政府)很無聊
我要不斷阻止
避開討論這個議題
他們的思維可能以為是鼓吹
不是的
問題是人類十多歲青春期
你便會對異性有好感、有好奇
在這個時間被封鎖所有思想
其實我覺得今時今日很多愛情出現問題
或者你們提的的交友應用程式
其實最核心某程度上就是教育問題
{VO}
傳統的極速約會公司
需長期舉辦活動
營運成本較高,難賺錢
但配對公司能提供由線上到離線
一對一的配對服務
長遠而言發展更佳
{Name Card}
鄭家駿
兩性關係導師
{BITE}
不同的服務和程式方面
我認為這兩方面會較極速約會好
因為極速約會的質素太差
有關於配對這一整個服務
都需要一幾千或一萬元
他只會提供兩三個約會給你
然後外出吃飯
而是不會承諾有結果
但毛利率會較高
所以我認為香港
手機應用程式和配套公司
一定會較快速約會優勝
{VO}
鄭家駿指出一段關係最難處理便是愛情,
情侶間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
樹仁大學記者 黃皓琳報導
{VO}
愛情一定有一個「開始」
愛情是怎麼開始
受訪者都認同其實並不重要
一段戀情能否長久經營下去
取抉於彼此是否付出完整的愛
今集的內容差不多
我們下集同樣時間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