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小說令創作題材單一化 》

李嘉豪 135031    題目: 本地作家       LEAD 近年網絡小說興起,連帶網絡作家出版的小說成為學生的最愛,今年度的學生讀物投票活動「十本好讀」的結果在月初公布,得獎書目有大部分都是網絡作家的作品,而且內容題材都大同少異。有網絡作家認為是與文學市場化有關,並限制了創作空間。   VO 受歡迎的小說總是離不開愛情和驚悚題材,去年曾獲獎的網絡作家超值牌說,現在有不少作家都跟隨讀者口味,只是創作受追捧的題材。   BITE(超值牌 網絡作家) 現在流行驚悚故事,有些作家原本一直創作愛情故事的,都改為創作驚悚故事,的確有一部份作者會因應讀者的取向去創作,但在商業世界亦是無可避免,讀者需求什麼,理論上我們要創作出來,我們作為文化產業,都需要創作讀者喜歡的內容   VO 由網絡作家出道,在受年輕人追捧的雜誌《一百毛》寫專欄的陳煩說,讀者只是追捧的部份題材會進一步局限小說的創作。   BITE(陳煩 網絡作家) 如果大家只接受到愛情小說的話,這樣單一的發展,就會對整個創作拉了後腿,可能有些好題材,但顧慮到市場而沒有創作,久而久之創作會很單調   VO 陳煩以香港作家陳浩基在2014年出版,關於香港警察的推理小說《13.67》為例,在台北國際書展奪得小說類大獎,才得到香港讀者注意.   BITE(陳煩 網絡作家) 在香港基本上沒有人關注及討論,直至在台灣比賽得到數個獎項之後,香港人才知道,香港有個作家叫陳浩基的時候,才買他的小說,誠品書店才將小說《13.67》展銷,這就是一個問題,如果不是他在台灣得到獎項,一部這麼好的小說就會靜靜地出版,靜靜地下架   VO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館長梁科慶說,文學不應該為討好讀者而創作。   BITE(梁科慶 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文學資料室館長) 在網絡入面,追隨讀者的口味沒有錯,很快可以成名,但很多例子告訴我們,上得快,跌得快,例如數年前某小說拍電影,但今天呢?那位作者再沒有新作品,相關的小說和電影沒有人再提及,但是我們不是追求這些,文學是一種藝術,細水長流,不應該去討好讀者,我們應該走在讀者前面,假如跟在讀者後面,相信不會有好的作品   STANDUPPER 梁科慶又說,文學創作應該以藝術﹑興趣及寫作技巧為先,不應該為了成名或銷量而創作,否則會失去文學本身的意義。     SIGNOFF 樹仁大學記者 李嘉豪報導 Continue reading 《 網絡小說令創作題材單一化 》

《 TV News_Individual Final Project_蘇凱怡 135010 》

《文具店式微,保育有價?》

TVNEWS.2016.135145 黃嘉琪       SOT LEAD 隨著港人消費模式轉變,香港文具業式微,逐漸被淘汰,有收藏家自資開設文具展覽,透過展示舊文具來作教育導賞。   VO 這些舊文具是否似曾相識? 收藏文具超過30年的鍾燕齊,在新蒲崗工廈自資開設一間文具展館,他認為香港文具業式微主要是受消費模式轉變所影響。   BITE 鍾燕齊/文具收藏家 香港人是要買這些東西,一些屬於很自我,絃耀的一些物件,不是真正因為其功能性而去購買,例如去買一枝筆,他會立刻雕刻名字,或者做一樣特別的東西,令到那樣物件由一個大眾生產變成一個有個人象徵的產品。   VO 德國一間老字號文具品牌五月來港開第一間海外旗艦店,店鋪細少,卻有大量客源,究竟有什麼吸引力?   BITE 學生 (貨品)比較特別,還有我們是第一次來這裏 / (舊文具店)沒有那麼多的噱頭, 這裏會說這枝筆是特別版,我們就會專程來到這裡看看 /如果有新的文具也會來買。   VO 文具已經不只在文具店買到,這亦成了傳統文具店式微的原因。   BITE 鍾燕齊/文具收藏家 坦白說,香港文具業是難做的,你會看到台灣和日本,它們的消費模式都是二合一或三合一的,例如部份貨物融合了,它的意思不只是賣單一產品,其實文具的部份可能很細小,然後走進去,其實買的是環境和氣氛,這就是利用經營手法,去令事情可以持續。   VO 隨著新的經營手法出現,傳統文具店已被淘汰,它有沒有重現的價值?   BITE 學生 Continue reading 《文具店式微,保育有價?》

《的士界新血》

《的士界新血》 135060 周曦彤 CHOW, HEI TUNG NICOLE       {Lead} 的士是香港市民常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多個的士團體四月底提出加價,引起公眾回響。不少市民指,的士司機服務態度差,亦經常拒載,再加上燃油費下跌,因此認為加價不合理。但近年市面上出現無障礙的士,有用家認為,可以改變的士行業的服務型式。 {Upsound} {VO} 這架是的士,那架亦是的士,但兩者有什麼分別?其實除了大小有別之外,用途亦相當不同。香港於五年前引入無障礙的士車種,市面上暫時約有70架,分別是社會企業「鑽的」,以及忠誠車行的「星群的士」。 {Upsound} {VO} 起初「鑽的」只為輪椅人士服務,直至上年年底,忠誠車行引入同類型車種,但除了輪椅人士,亦會接載普通乘客。面對公眾對的士司機的批評,有輪椅人士認為無障礙的士的出現,會為現有的的士業帶來新形態。 {Bite}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蘇永通 「星群的士」司機受過培訓,他們亦標榜提供優質服務。只要有乘客曾搭過「星群的士」,就知道司機的服務態度及質素能媲美Uber。 {VO} 但無障礙的士數量少,香港人少機會能在街上「截車」,市面亦不夠宣傳,所以市民都不敢乘搭。有「星群的士」司機表示,要接載普通乘客有困難。 {Bite} Whatsapp訪問:「星群的士」司機李先生 試過有一次,在教會門口,我排先,後面有3架(普通的士),但乘客都去後面,都走了,還未輪到我。你說我可以怎麼辦? {VO} 要透過無障礙的士去改變的士行業現有的服務型式,蘇先生認為,政府有義務去宣傳無障礙的士的出現。 {Bite}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副主席蘇永通 我認為政府有義務,去告訴市民,他們有多一個選擇,行動不便,攜帶大型或多件行李,甚至嬰兒車(人士),都可以使用新種的士。我認為在這方面,政府可以做更多宣傳,或與相關業界溝通,並非只協助引入,而是令(無障礙的士)能在行業內長到生存。 {VO} 最後,蘇先生說,盼望的士行業有新境象,不希望加價加深市民與的士司機之間的撕裂。 {Sign off} 樹仁大學記者周曦彤報道

《蒸籠》

  《蒸籠》   Group 3 135177張浩維 135183 朱得志 135184 馬文軒       我們經常去飲茶,有沒有人留意到,不少茶樓的點心蒸籠,仍然是手造呢?   林應鴻,做了手工蒸籠超過四十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師傅,面對金屬和膠蒸籠的挑戰,他說竹蒸籠仍受歡迎。   過去有金屬蒸籠意圖代替它,但由於配合不到中國傳統點心的味道,所以在社會就慢慢被放棄了,其實不關我的事,我也做不了什麼,金屬產品按鍵就可以造出來,又耐用,因為酒樓結業之後去第二間繼續經營,繼續用,我們哪有得爭。後來我們看看,贏了也不關我們事,只不過是竹蒸籠配合到,傳統點心的味道。   有人說,香港租金、人工都貴,縮窄了手工藝行業的生存空間,他就認為需要找到能賺錢的生意模式。   這份堅持不可以要我說得太清高,我只能夠說糊口。真的,香港人大部分人都是講求糊口,你不能糊口就會轉行,我很坦白說我能夠糊口,為甚麼我可以糊口呢?是我剛才所說的,經營者及製造者二合為一,如果你純粹靠(人手)做可以生活的, 我是騙你的,但我一定要找人做,賣其他東西才可以繼續經營。所以經營這檔生意是做蒸籠生意,不是造蒸籠,是兩回事,全部都要分開。   蒸籠製作技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一個蒸籠需要八十多個工序以前就是靠這個手鑽來開洞,和這把竹刀完成大部分的步驟,他說,這些工序看似很簡單,但需要多年經驗才可以這樣純熟,所以今時今日已經沒有人願意入行。   有些人經常說,等政府保育你,即是說我打政府工,一百年之後,估計有幾多東西是值得保育呢?可能有一半人,連掃街的清道夫都是打政府工,因為他受保育,沒有人掃街,駕駛電車的,可能會是(受保育),時代巨輪不是摩天輪慢慢享受,越來越快,蘋果手機都出了第六代,IOS(蘋果作業系統)也不知道轉了多少次,那你怎能把東西凍結在某一時刻   老闆說,隨著附近的港鐵站開通,吸引更多遊客光顧,所以他推出了這款迷你蒸籠,給他們作手信。

《木偶劇在港》

《木偶劇在港》 Group 1 135021 周凱瑩 135037 鄭凱欣 135180 李慧怡     題:木偶戲在港 記者:周凱瑩、鄭凱欣、李慧怡(第一組) LEAD 香港係一個金錢掛帥的社會,令好多聽到「搞藝術」三個字就會卻步。香港偶影藝術中心 總監黃暉就貫徹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成立左自己的工作室,致力將木偶戲這個非物質文 化遺產帶入社區,而佢的女兒,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統籌黃慧真更身體力行,承繼父業。 UPSOUND{木偶表演} VO{木偶表演,馬騮出場} 猴年黎嘞,呢隻馬騮仔搭尾班車同大家拜個晚年。 VO{木偶表演} {呢個係一個提線木偶,每隻最少要有12條線。曾經做過大埔文娛中心駐場藝術家的黃 師傅一拉 一扯 再換線,控制馬騮仔動作,十分盞鬼,真係少D功力都唔得呀。} BITE/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黃暉{畫中畫夾木偶表演} 香港木偶戲黎講,應該就係七十年代開始有,呢D木偶戲多數係由福建 泉州流傳落黎香 港,係七十年代個時每一個月,差唔多每一日都有戲做,我地係夜總會 遊船 公園,每 一日都會有表演。 VO 黃師傅又話,雖然政府有就木偶戲提供資助金,但要傳承和發展木偶戲,始終有賴年青人 自身興趣。 BITE/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黃暉 (09:54-10:26) 佢要晒十幾年時間去慢慢係呢個行業學習,學習完佢份工 未必穩定,收入都屬只可以維持基本生活,變左好多人都提唔到興趣。 VO Continue reading 《木偶劇在港》

《粵劇承傳》

《粵劇承傳》   Group 4       Lead 粵劇是廣東的戲曲藝術,亦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年輕人卻覺得粵 劇沉悶、過時。 {Bite} {路人一} (覺得粵劇)很悶和聽不明白。 {路人二} 好像沒有看過一整套粵劇。 {路人三} (粵劇)感覺過時。 {VO} 為培養小朋友對粵劇的興趣,有人創辦兒童粵劇班,希望使粵劇文化更普及。 盧冠玥是兒童粵劇班的成員之一,她說她喜歡粵劇,願意繼續學習粵劇。 {Bite} {記者/趙晶晶} 你喜歡粵劇嗎? {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成員/盧冠玥} 喜歡。 {趙} 你最喜歡粵劇哪部分? {盧} 那些頭飾和服裝。 {VO} 有家長表示,她的小孩很樂意和熱心學習粵劇。 {Bite} {學員家長/葉太} 他們都自願於(學習粵劇),不需要別的支持,他們只怕沒機會學。 {記者/郭曉婷} 小朋友有沒試過鬧彆扭不願學? {葉} 第一堂會有這種情況,因為初時的伸展動作給他們很大痛楚,但過了那段時期 便沒有問題。 {VO} Continue reading 《粵劇承傳》

《線面手藝漸式微  千年傳統不敵科技》

《線面手藝漸式微   千年傳統不敵科技》 Group 2     說起脫面毛,不少人會想到以激光方法去除。但最傳統的脫面毛方法是線面, 隨著時代進步,老牌手藝線面已經漸漸式微,步向夕陽。 線面是有幾千年歷史的美容技術,只要一條線,一盒海棠粉,就可以幫人除面 毛。開始前先在面上塗一層海棠粉,一張一合,一起一落,利用手指控制線的 移動,將面上汗毛除去。 線面多數是上年紀媽媽級懂得的手藝,擔任線面師超過四十年的李為妹,十多 歲的時候,其母親就將線面手藝傳授給她。她表示,線面辛苦,年輕人不願意 入行,懂得線面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BITE 李為妹/線面師 線面是辛苦的工作,需要用陰力,又需要用牙力,還要用頸力,(手)會割傷疼 痛。我的女兒也懂得線面,也覺得很辛苦,所以她不跟隨我從事線面工作。以 前很多人,我母親那一代,現在漸漸越來越少人懂得(線面)。 曾經有美容師學線面,當多學習一門手藝,但線面近十年逐漸淡出美容界。正 職美容師周小姐表示,現在多數人都會選擇激光脫毛,較少美容院有提供線面 BITE 周小姐/美容師 激光除了能脫毛外,還有嫩膚功效,所以不會選擇線面。我去過幾間美容院, 都沒有這項東西(線面),沒有這個服務。 線面師知道新的美容科技是邊緣化它們的原因,但認為線面天然、無化學成份 ,脫毛效果比機器更好。而線面的好處仍然有人欣賞,第一次來學線面的陳小 姐認為,線面難學,但仍然想學識。 BITE 陳小姐/線面學生 因為從小到大曾經聽到長輩談論線面,但是香港很多人不知道有線面,所以很 為保留古法線面手藝,有線面師建議政府提供資源和空間,讓行業可繼續發展 ,又建議政府增加對線面手藝的宣傳,令更多人認識這行業,吸引年輕人入行 樹仁新傳記者 黃嘉琪報道

《舞獅的傳承》

《舞獅的傳承》   Group 7 林詠賢135029 李嘉豪135031 林淑恒135132       SOT 標題:舞獅的承傳 LEAD: 被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龍獅,近年面對人手不足,供不應求的問題。 有舞獅教練認為與政府不重視舞獅文化有關,希望當局可以投放更多資源,令 舞獅成為恆常運動,繼續傳承。 Upsound VO: 一上一落,色彩鮮豔的獅子,在梅花樁上做出高難道的動作,配上節奏彭湃的 鑼鼓聲,更添新年的喜慶氣氛。 Upsound VO: 熱身後的第一個環節﹐是開光拜神儀式,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 Upsound VO: 再來是重頭戲「採青」,將懸掛在門口的生菜咬下,寓意五穀豐收。 Upsound VO: 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人手不足,難以傳承的問題。 BITE(鄧國棟/舞獅教練) 年輕人比較少,年輕人都拿著手機玩遊戲多,好難有途徑去招攬學員,而我們 這些圍村,都依靠圍村兄弟,朋友間相傳,都可能只有數個(學員),因為始 於有人工作而搬到外面居住,沒有回來。 VO: 除了缺乏人手外,更面對不少制肘,當中舞獅表演的許可證,申請過程繁複是 最常見的阻礙。 BITE(王誠禧/舞獅教練) 要表演的時候,要在十四工作天(前),申請一個「行街紙」,但可能我們當 中有一些更新人士,我們去申請的時候都會遭警方拒絕,變相我們不可以表演 當日那些隊員不可出席所有活動。 Continue reading 《舞獅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