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對於歌壇未必熟悉,但這些平民夜總會,對部分老一輩來說,盛載太多回憶。時日變遷,歌壇由盛轉衰。面對行業逐漸式微,可以如何轉變求存呢?
{SOT}<
{UPSOUND} 唱粵曲
{VO}
在廟街榕樹頭,數步之內便有幾間歌廳、歌壇,等候知音客光臨。
{VO}
做歌女三十年的徐玉蘭,由昔日在「大笪地」唱粵曲,變成如今歌壇老闆娘。她說幹這行最重要懂得打關係。
{BITE} 高昇歌壇主理/徐玉蘭
買些生果來招呼客人,先拿出少少甜頭,客人吃了你的生果不好意思,你唱歌一百幾十元都會給你,有時要做這些事。
{VO}
歌壇主要做熟客生意,但這些粉絲年紀漸大,往日熱鬧場面已經消失。行業式微,蘭姐試過吸引新血。
{BITE} 高昇歌壇主理/徐玉蘭
我們試過找學生,但他們覺得(工作)好沉悶,可能是溝通的問題,我們的年紀與他們的年紀不同,客人的年紀也不同,他們因此難融入。
{VO}
為生存,很多歌壇都轉型做歌廳,只唱時代曲。
{BITE} 高昇歌壇歌手/馮玉嬋
以前早期沒有時代歌,但後來轉型,因為引入了流行曲唱,開始做show(表演),意思拍穿着珠片(衣服),漂亮的衣服,吸引人客打賞。
{VO}
歌手無底薪,收入全靠客人打賞。但即使轉型,歌壇人流依然少,有歌手甚至唱一晚都「食白果」。
{BITE} 時代曲琴師/李國強
大部份(歌手)都是為生活上班,當然希望有客人。沒有客人打賞,老闆就會打賞給他們,所以蘭姐好可憐。你明白嗎? 沒有客人的話他自己掏錢,起碼要給車馬費 。可以這樣說,他們不是沒有人工,只是不用「人工」這字眼。
{VO}
租金貴,收入少,有時甚至要自掏腰包,經營困難。為何仍要做下去?原因是一份感情。
{BITE} 高昇歌壇主理/徐玉蘭
不會有什麼大作為,但是有個檔口維繫自己的粉絲,和自己的兄弟姊妹,有個聚腳點。
{STANDUP}
昔日夜夜生歌的廟街歌壇,因為時代變遷而逐漸式微,除了依靠轉型和吸引新血之外,其實最重要還是要大家入場支持,才可以將這個地方繼續承傳下去。
{SIGNOFF}
樹仁大學記者 鄭凱欣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