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案例:讀寫障礙學童 – 記者:葉嘉兒 (155173)
每位學童都有自己的長處及獨特之處。但本地的特殊教育制度,資源運用好像未能對焦,沒有針對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協助他們發展專長。讀寫障礙是由於腦部發展異常情況所造成,導致學童未能準確識別和記憶及文字,與智力不足無關。但讀寫障礙是不能根治,因為這本身不是「病」,而是一種「缺陷」。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家長表示,希望社會各界可以加強對佢地既了解,停止在他們身上加上標籤。
SEN服務斷層 – 記者:梁嘉淇(155166)
學前及學齡階段SEN支援政策由不同政府部門統籌,在6歲劃分界線,奈何令滿6歲而又未升上小學的學童得不到任何支援。原來的支援服務說停就停,令家長無所適從,求助無門。社區組織協會指學前及學齡階段的支援服務不同,或會有礙SEN學童的學習和成長。又建議將6歲以下的津貼延長至小學階段,再配合學校的支援服務,以雙軌制的服務模式幫助更多的SEN學童。
一校一社工對SEN學童影響 – 記者:劉卓嵐(155160)
政府早前於財政預算案中提到,在2018/19學年於全港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社福界人士批評是政策的倒退,令SEN學童得到的支援不增反減。有社工認為,「1+1」方案,即一社工加一輔導員有助舒緩SEN學童支援不足的問題。有輔導員則認為,他們有既定的角色和職責,不應輕易被社工取代。
SEN家庭的地區支援 – 記者:溫藹紅(155184)
香港的特殊學習需要(SEN)政策主要集中在學校層面,以學校為本方式為SEN學童提供支援,而地區支援則以社區中心為主。有社區中心社工表示,現時大部分SEN學童及其家長需要面對輪候評估服務時間長、跨區尋找地區服務及歧視等問題,認為是人手培訓不足及社會福利制度限制所致,加上香港缺乏特殊教育法律,質疑政府對SEN家庭的地區支援有忽略之嫌。
民間團體的支援 – 記者:張錦榕(155175)
隨著特殊學習需要(SEN)的議題漸為人知,坊間也不乏一些支援團體,以自負盈虧運作下提供最大的幫助予學童,及其照顧者。特殊學習需要權益會表示,希望透過提供家長服務,他們在中心可以得到理解及幫助,有同路人相伴。此外亦有宏利兒童學習潛能發展中心,專門提供讀寫訓練,還有心理輔導予學童,他們相信即使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仍能在學術以外的領域發揮潛能,體驗自我價值。
家長支援 – 記者:湯曉津(155168)
SEN學童面對的種種困難,作為照顧者的家長同樣辛苦。社會上有團體舉辦支援家長的活動及課程,期望可以舒緩心理壓力或分享幫助孩子的方法。有家長參加過後認為活動幫助大,可找到同路人紓壓。但亦有家長認為壓力根本成因在於社會的不理解,多推廣SEN知識及社會的包容才是治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