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及研究探索三地締結姊妹學校,促進三地教育的交流。教育界葉建源今早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交流或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及壓力,需考慮實際需要,而且應放眼國際,而非着重內地。
記者/胡皓婷 編輯/林沅旻
交流應考慮實際需要 葉建源表示,交流並非一件壞事,但應考慮實際需要。他認為交流計畫可能會減少教師的作息時間,增加教師的壓力,建議只舉辦時間較短的交流。此外,葉建源建議加強內地、香港和國際間的交流,以提升教育品質。同場的教聯會會長黃均瑜則表示,學校可在適當的時間安排進行交流,如學校教師發展日或考試時段,既不用花費教師額外時間,亦能達成雙方交流。他認為內地教師亦可到香港交流,而非只局限於香港教師到內地體驗。 中港互補不足 黃均瑜指現時中港姊妹中小學校超過500間,學校間不斷進行多方面交流,互相參考彼此的學習方式和學校教程,以提升教育質素。他補充,雖然與內地合作,但香港不能被內地化,要保留自身的特色,尊重教育的規律。 黃均瑜續指,內地的土地資源較多,而香港的教師較受家長歡迎,所以他期望能建立更多港人子弟學校並由香港老師授教香港課程。他指出,過往教育資助「不能過深圳河」,引致居住於深圳地區的港人子弟學生,不能享受15年免費教育。他期望政府能完善制度,以解決跨境學童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