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有家長組織進行SEN兒童及青少年復康服務及學習支援的調查,結果發現有18項支援服務不被大部分SEN家長認識,反映普遍家長對SEN支援服務認知不足。組織又建議推出助學券,令SEN學童可以購買校外的支援服務。
記者/李靜蕙 編輯/黃曉敬 劉卓嵐
TALK.心義行SEN家長互助小組於4月18至22日,透過網上收集了2,050份「SEN兒童及青少年復康服務及學習支援」的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問卷上列出的26項由政府或非牟利機構所提供SEN支援服務中,有18項有約近半或以上家長表示「從未聽過」或是「只聽過服務名稱」,其中包括教育局主推的三層學習支援津貼、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個人學習檔案(IEP)等等。近7成家長都表示支持問卷上列出的改善SEN服務的建議和訴求。 心義行服務社主席兼註冊社工何淑儀表示,問卷當中,最多家長表示「十分支持」及「支持」跨局合作,佔受訪家長的7成,他們都希望能增加人手以加快SEN評估,及早提供服務。其次的為加強到校教育心理服務、學校社工和學生輔導主任的協同效應(80%);要求老師定期接受相關培訓(79%);政府提供學習支援卷(78%)等等。 升小學支援斷層最嚴重 SEN家長黎太的女兒在4歲確診專注力不足症,在小學前,女兒有接受醫委會的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等等,令其語言發展能力有進步,情緒波動情況亦比以前有改善。但女兒升上小一後,支援服務減少達9成,只有隔月一兩次非持續性、每次30分鐘的小組言語治療,女兒因此能力大倒退。後來黎太到外面報讀自資的課程,但每堂學費需800到900元,一個月幾乎要花費3,000到4,000元,她表示經濟壓力甚大,很希望政府能夠提供更多支援及到校服務,希望孩子能夠在未來融入社會。 另一位SEN家長余太正就讀小三的兒子患有過度活躍症和專注力失調症,兒子在幼稚園時曾接受支援和治療,情況都有改善。但同樣地在兒子升上小學後,出現資源斷層的問題。即使在十分專心和用心的情況下,其兒子仍然未能於晚上11時多完成功課。兒子在學校內,亦曾被校方拒絕參加考試調適(EP)的計劃,後經不同老師、校長、機構職員和專業人士的反映和分析後,才批准其兒子參加考試調適。參加考試調適後,兒子的考試成績比以前進步約20分。 望推助學券購校外支援 心義行服務社建議政府為SEN學生提供「學習支援券」,讓未能在學校得到支援服務的SEN學童可以自行於校外購買支援服務。他們又認為政務司司長應介入及協調政府部門有關支援SEN的資源,並要求學校為在「學校支援津貼」中的第2和第3層學生度身訂造「個別學習計劃」(IEP)。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亦表示,學校對於SEN學童的資源和資訊永遠都不充分、不透明,而余太和黎太都對現時情況感到十分乏力和需要支援,希望能有助學券,抑或其他支援計劃,能夠幫助其孩子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