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有社福機構聯同大學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自主學習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力,提升學生學習信心。
記者/龎鎮衡 編輯/許英略
今年復活節期間,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深東樂Teen會」聯同4所小學合辦「長假期無功課-自主學習計劃」,計畫亦由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譚肖芸教授策劃成效評估。自學計畫讓學生於假期自行制定學習目標,並分別在假期前後接受問卷調查。 計畫實得可用問卷人數共1,425人,數據顯示學生在參與計畫後,學習信心、自理能力均有提升。猶其在評估學生學習信心中,「自評學術能力」一欄,第2年參與計畫的學生能力提升更為顯著,分數由3.14分上升至3.41分。 計畫推動者、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深東樂Teen會」服務主任朱麗英認為,「空間」對兒童自發學習及學習動力非常重要。她指推動計畫讓學生在「擠逼」學習生涯中,有一個長假期作喘息空間。 朱麗英表示,計畫透過「標動法」,即「目標、動力、方法」,協助學生按個人步伐,自訂假期方向和內容,提升內在學習動機,更避免家長和子女因功課練習,產生壓力或衝突。 自訂學習目標培養興趣 小學3年級學生施鴻愷是第2年參與計畫,他於第1年自主學習打乒乓球,使他今年成功加入乒乓球校隊。而他於本年參與計畫時,則因視藝科成績欠佳,決定在計畫期間自行製作畫冊。施鴻愷家長表示,她放心讓兒子自行制定學習目標,計畫令她看到兒子如何安排自我學習。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新會商會學校校長黃冠華指出,自主學習對任何學生都非常重要。他認為,學習的重點應是「由內而外」,以如何讓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為出發點。自主學習目標正是先讓學生看清自身能力及興趣,再選擇學習內容,重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選擇。 團體建議政府盡快落實推動小學實行「長假期無功課」,鼓勵各學校於新學年,最少以一個長假期,如聖誕、農曆新年或復活節假,不安排任何功課,讓學生與家人享受假期之外,亦利用自主空間發展全人成長。團體亦建議政府推出「釋放學習空間先導計劃」,提供資源予更多小學試行以「無家課」安排,釋放學習空間。 「假期無功課-自主學習計劃」於2016年實行先導計畫,2017年正式在2所小學推行,計畫實施時段為復活節假期,今年已屆第2年,計畫規模亦由第1年2所小學擴大至4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