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政府推出「補貼置業計劃」,以建築成本定價出售公營房屋,並在售出房屋時鎖定補價金額。基金會亦提議在「綠置居」及「首置上車盤」中,推出先導計畫。
記者/ 易嘉雄 何濠烯 編輯/ 張曉彤 劉卓嵐
現時購買公營房屋的補地價機制為與市價掛勾,計畫建議將機制改為根據入伙時的價格進行補價。假設一個市值400萬元的單位,以建築成本100萬元出售,未繳付的300萬元補地價將不會隨樓價浮動,令市民置業時有更好的財政預算。 團結香港基金又認為,改變機制可以重整市民置業階梯。基金會副總幹事黃元山表示,在現行補價制度下的置業階梯出現斷裂,當補價隨市價浮動而水漲船高時,資產升值仍追不上私人市場資產升值,畢竟市民當初入伙時要有三成補價,即損失了三成的資產升值予政府。 計劃又建議,政府可在補價政策時加入不同優惠,包括為提前清償補價的業主提供折扣和容許分期償還未繳付補價等,以鼓勵市民完成補價。 報告又提到,大部分的「市區閒置土地」和「預留鄉村式用地」分佈零散,無辦法支持大規模發展,基金會建議政府需要建立土地儲備,以便按不同的時間調節土地供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