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昨日出爐,政府設立20億過渡性房屋專項基金,讓非政府機構興建過渡性房屋。但有團體指過渡性房屋未能應付市民的需求,亦認為推行「明日大嶼」先導計劃是漠視民意。
記者/唐頌欣 楊 瀾 編輯/方綺婷 王嘉瑩
《長遠房屋策-2018年周年進度報告》指出,在未來10年,每年的公營房屋目標供應量為31,500個單位。但昨日發表的預算案則顯示,未來5年的目標供應量,每年只有20,080個單位,比去年的報告少11,420個。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幹事任真批評,政府興建的房屋數量未能滿足市民的期望。指若興建量的目標是越來越小的話,無論建造多少過渡性房屋,也不會足夠。她表示,街坊想要的是公營房屋,而非過渡性房屋。 團體批「明日大嶼」先導計劃是「分拆上市」 預算案中亦提及會推行「明日大嶼」先導計劃,先推展1,000公頃人工島,以增加土地供應。但土地正義聯盟吳卓恆批評,民間反對此計劃,但政府執意推行。他又指「明日大嶼」現時1,000公頃的方案是「分拆上市」,政府實際上是想建造1,000公頃,而建造1,700公頃人工島,只不過是一場「煙幕」。 團體建議政府應該運用市區重建回收的土地及港鐵上蓋空間等,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紓緩房屋不足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