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5 學年至今,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潮引起社會對學童學業壓力的關注。雖然不少另類教育的冒起,試圖力挽狂瀾,希望可以為家長帶來更多選擇,惟這些另類教育各自面對不同問題,未能制衡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另類教育背後,正面對甚麼阻礙?
【家長選擇華德福教育遇到的挑戰】— 劉愛霞
香港主流教育的操練文化為人詬病,近年,有家長開始尋找新出路。主張以人為本,七歲前沒有功課和考試的華德福教育,是他們的選擇之一。不過,華德福教育的學費較主流教育的學費昂貴,以小學為例,單是一年學費,經已年過十萬。家長不惜付上金錢代價,另覓出路,他們背後,堅信的價值觀是甚麼?
Cherry 是三位小朋友的媽媽,起初,她是因為察覺到二女恩恩有情緒問題,認為主流教育的緊逼節奏未必適合她的成長,機緣巧合下,認識了華德福教育。七歲前,華德福教育強調遊戲的重要和音樂的薰陶,Cherry 覺得理念和自己的價值觀一致,後來,在不同時間安排三位小朋友
接受華德福教育。當中,大女紫愛更是由主流幼稚園轉到華德福小學。
Cherry 表示,「其實自己都想在主流教育中,自己的小朋友都可以活出一片天,但是因為制度關係,老師要追趕課程進度,所以他們迫於無奈要先做好課程。這樣對於小朋友的成長,很多時候都需要放在較後位置,這是很可惜。」
轉校一年,大女紫愛表示,感受到兩間學校的學習方式,有明顯分別。「我們現在就讀的學校是沒有功課,自由玩耍的時間較多,以前那間學校比較多功課,比較…好像拒絕你,令你不可以做某件事情,例如你想玩某樣玩具,(老師)不會給你玩,因為不是適當時間,很多時候都是上課和做功課,覺得有點悶和疲累」。
現時,香港受教育局認可的華德福小學只有兩間,而華德福學校不受政府資助,學費較主流學校昂貴,Cherry 說,三位小朋友每個月的學費接近3 萬,現階段只是勉強能應付。「其實我現時是把所有收入都放在他們的學費身上,甚至是透支,是在用儲備,但是我自己都會覺得,可以付多少便付多少,我的願望是,希望這件事(華德福)可以平民化,即是大家都有機會選擇,而不是好像覺得華德福是一條很難走的路」。
【在家教育如何培養品德價值觀】—鍾翠珊
根據教育局二零一五年的統計數字,學童在家接受教育的個案有三十四宗,當中,有
家長認為學校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選擇,所以才決定自執教鞭,自己做老師教小孩。
不過,當家庭變成學校,父母變成老師,又會面對怎樣的問題?
在香港長大的寶甜,是一位全職媽媽,她跟丈夫曾表示,不希望小朋友在傳統學校的教育制度下成長,所以寧願選擇在家自學,也不會考慮主流學校。寶甜表示, 曾替女兒考慮入讀國際學校, 由於家庭經濟狀況問題只好作罷, 惟現時傳統學校費用亦絕不便宜, 毅然展開在家自學之路。
有不少家長認為,在家自學的小朋友生活圈子狹窄,可能會影響社交技巧,擔心他們不懂與同齡人相處。 寶甜回應指不太擔心會出現相關問題,「我們不會永遠把他們困在家中,下年遷回美國後,亦會跟朋友尋覓合作社群或者,參加更多活動」,又認為在家自學與傳統學校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會每天都對著同樣的三十位小朋友。
寶甜表示,考慮到傳統學校的教育制度會為學生帶來沉重的課業壓力,暫時沒有打算讓子女插班入讀,更笑言:「我的小孩如果現在插班入讀小學,或者幼稚園,我猜想他們會死,我會暈倒」。
不少家庭都會飼養寵物,普遍的有貓咪或狗隻,但是寶甜一家卻選擇了飼養蜘蛛。她指回到美國後會考慮飼養大型巴西龜,惟礙於香港地方有限,未能實行之。她又指,有不少香港家長會認為他們很奇怪,「我們經常受到歧視,並已經習慣了」。寶甜表示,不認同傳統學校的教學方式,認為「坐在這裡背書、默書,並不代表在接受教育,如果經常帶他們走千里路,確實不需要讀太多書」。
【另類教育的銜接問題】—王詠瑤
另類教育可以提供另一個學習方式給學生和家長選擇,隨著這一類型的教育越來越多
卻無一個監管機制,導致缺乏完善的升學銜接渠道,學生在這方面正面對甚麼困難呢?他們又怎樣去計劃未來升學呢?
王浩朋今年中六,正在就讀香港賽馬會兆基創意書院,他在小五入讀鄉師自然學校,他說,小學畢業之後,由於香港沒有太多另類學校的選擇,於是要讀主流中學。
他指出,讀另類學校出來的學生都不可以說有選擇,因為根本沒有選擇,只會選沒有那麼大壓力的學校,可能是水平較低的學校,或是有特殊需要的學校,有些學生不想再回到傳統(學校),就選擇在家自學,或去外國讀。
之後他因主流學校課程不適合自己,改為在家自學三年,他說,在家自學可以以自修生形式報考DSE中學文憑考試,但會缺少一種優勢。他表示,報DSE時校本評核要佔一個小小的分數,這是在學校才能做到,所以自修生可能會沒有這個分數。
直到中四,他入讀現在這間學校,但他坦言有所壓力。他表示,他在Homeschool(在家教學)時,因沒有讀初中最傳統學校讀的東西,所以來到高中,就要一次過讀三年的東西,會有些壓力的,例如數學是大一個問題,因為數學要慢慢浸(淫),由初步的正負數開始學,學到高中就再複雜些。
他指出,另類學校的畢業生會做一些較另類的工作,而大學學位只是一個輔助。他說,讀慣了另類學校,或者選擇在這間學校讀書的人,對於未來出路,可能會選擇一些關於藝術,或不是一般正統的行業。他認為,其實現在社會最需要的,已經不是大學收的人,已經可能是在職場有經驗,或者真正個人的經驗或素質,而大學只是一個輔助,去到一個程度,是可以做他們(職場)的事情。
他又認為,從事音樂這類範疇的工作,無需一定要大學証書,他會繼續以這個方向計劃未來。
【另類教育成立學校所面對的困難】—余妙玲
當愈來愈多家長為小朋友選擇非主流教育的時候,這些學校的需求開始提升。例如上年九月就有一所新的另類學校成立,但是,民間辦學可謂一點也不容易。
劉詠思是一間蒙特梭利學校的創辦人之一,為了這所學校,她付出了很多心機。到底在香港辦學校最困難的是什麼呢?
她認為要興建一所學校是沒可能的,但找一個地方租來做就還有少少可能。但在香港,租金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如果要說在香港民間自己去做的話,是相當相當困難的。尤其是他們這些非主流學校,未必有人認識他們、認知他們的。所以當他們在剛剛開始的時候,並非是這樣的校舍,而是在商業大廈租個小小單位去做的。
另外,劉詠思認為資金也是一個問題,學校是她自己拿錢出來做的,全副身家,賣了所有樓,所有東西都投放在這裡了。她說她真的是破釜沉舟了,如果學校真的沒有了,就會破產,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風險很高。因此她覺得就算有人認為這樣的教育是好的,他都不夠膽做,因為他真的要拿自己來博的。
劉指,如果用一個理性的角度去看,她是不應該承擔這個風險,成立現時的學校的。但如果用人性、感性去看,用媽媽的角度去看,當大家看到這麼多小孩的慘況,情緒病那麼嚴重的時候,她會覺得很值得做。她直言,就算是犧牲了自己,都應該要做。
最後,劉表示只是用學費其實是維持不到學校的營運,所以她要經常到外地講學幫補學校。
【主流教育中的另類教育】—英焯瑜
除了另類的教育系統外,有部分主流教育學校中,亦有較為另類的課程。位於葵涌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就由今個學年開始改革新學制中的其他學習經驗課程。除了傳統的體藝課程之外,亦有其他課程,提升部分學生對主流教育的興趣。
學校以發掘學生主流教育外的興趣為出發點,特別改革其他學習經歷的課程。校方先於去年試行改革,再調查同學對課程的意見,於今年全面實行。除了引入其他體藝課程,亦有咖啡沖調、化妝、拳擊、舞龍。
學校提供多元其他學習經歷課程,但只佔每星期兩小時的上課時間,因此學校亦設課外活動,更設有8人就「開班」的措施。
但是這些課外活動能否幫助學業呢?香港大部分工作都要求文憑試證書,太精采的課外活動可能使學生對學業失去興趣,不過梁老師就不同意這個說法。
梁老師指,課程設計是全面的。除了在課室中比較文靜之外,也有其他不同的學習經歷給學生,而同學在裏面發展興趣亦都有歸屬感,變成他更加願意回來學校,更加喜愛回來學校的生活,亦帶動他在上課的時候與老師更加親近和投入,所以我們見到的效果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