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老中青共聚一堂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同有一個興趣-電影海報。八十年代的香港街道充斥手繪電影海報,不過隨科技發展,電影海報由以往手繪,轉而以電腦技術拼湊。三人對手繪海報有著同一種熱愛,更嘗試阻止手繪海報沉沒於世代洪流。
記者/陳曉欣 王嘉瑩 彭成偉 編輯/陳綺洵 吳家耀
前輩嘆傳統手繪式微 青年畫家結合科技殺出血路
阮大勇已退休前是海報設計師,有「電影海報之父」的稱號,很多經典電影海報例如《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等,都是出自他手筆。可惜現時的電影海報大多以劇照拼湊而成,且一部電影可以同時推出數款海報,跟以往以一幅海報「定生死」不同,他不禁慨嘆,電影海報的繪畫方式已經很難回頭。 然而,仍有年輕人為過往的風格著迷,業餘電影海報畫家林嘉恒以平板電腦畫出手繪風的電影海報,除了以電繪畫出懷舊風味,更把這種港式文化應用到歐美電影中,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以電影《神奇女俠》作二次創作的《溫打烏文》,引起網民關注手繪風格的電影海報。 傳統手繪不容有失考功架 要畫出一幅好的海報,除了需要事先了解電影題材、亦要視乎繪畫時的狀態、製作時間和需要自身運氣。阮大勇笑言,以前每幅海報均以人手繪畫而成,若用錯顏色或是下錯筆,便需要重畫,過程非常麻煩,若自己生於有電腦的年代,亦會選擇使用電腦繪畫,既容易修改亦可節省不少時間。 畫前未看過 下筆靠想象 繪畫海報時,畫師不會有機會事先欣賞電影,公司只會提供劇照作參考,因此要畫出符合該部電影的海報,畫師的個人領悟和工作經驗非常重要,林嘉恒曾為《逆流大叔》製作電影海報,整幅海報的構圖、由當中人物的動作到圖中的大海,都是靠個人的想象力,對他來說是一大挑戰。 獨愛實體海報 收藏家曾為「撕紙王」 對手繪海報的熱情,不止可以以畫來表達,有人就選擇收藏。七十後的林家樂家收藏超過四千張手繪電影海報,他指有些是以前從街上撕下來,有些則是買回來的,在這個網絡資訊爆炸的年代,一張實體海報對林家樂來說,才是最實在。他閒時會把收藏的海報放到社交平台上分享,引來不少網民讚好,林家樂坦言,大眾太善忘,即使這些海報曾經亦紅極一時,他們很快便會忘記。數年前紀錄片《海報師》上映,他親身走上街頭,花兩星期時間貼海報,希望重現戲中香港街道貼滿手繪電影海報的一幕,亦是不想手繪海報就此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