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香港記者在採訪反修例風波期間,常被戲稱「戰地記者」。獨立記者張翠容直言當時的香港確是一個戰場,不過曾走訪多國戰區的她卻抗拒以「戰地記者」自居。廿多年國際採訪經驗,記者成為她一份「志業」,亦從中感受世界的多元及包容性,寄語港人切忌有民族優越感。
記者/巫詠妍 孫珮釧 編輯/譚淑琪 吳家耀
25年採訪經驗 飽歷世界變遷 張翠容從事新聞工作近25年,是一個自由身工作者,沒有隸屬於任何媒體機構,過去多年一直採訪國際事務,包括1999年科索沃危機、東帝汶獨立公投,亦曾於塔利班時代到過阿富汗,伊拉克開戰前後亦有去採訪。在2002年至2006年間,她曾到訪多個中東及阿拉伯地區,例如埃及、黎巴嫩及敍利亞等。她指,去這些地方是為了解中東地區長久以來的問題及衝突。 張翠容提到,在2000年後拉丁美洲很多國家陸續「染紅」,即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她表示,過去很多拉美國家曾被稱為美國的「後園」,她認為這此國家「染紅」是完全顛覆了過去拉美國家不屑獨裁主義體制的取向。採訪拉丁美洲後,張翠容已將這些經歷寫成書,其後繼續在世界各地遊走。 不是「戰地記者」 因為張翠容常走訪第三世界國家及多地戰場,外界常稱她為「戰地記者」。不過,她否認這個稱呼,她回想當初沒有故意選擇戰地前線,亦從未接受過相關訓練,只是純粹希望能親身看到國際前線發生的事,而非依賴西方新聞來源來詮釋世界。她表示,很希望帶著自己的眼睛,有自己第一身的現場報道,建立世界觀。 記者是「志業」 從事新聞20多年,張翠容認為千萬不能把記者當作工作,或是一份謀生事業,她認為記者是一種「志業」,即是把志向、志趣融入工作中,成為一份使命。她指,當人們懷著這份使命,很多事都可以克服。 她形容自己很幸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路,若要重新選擇,她亦會選擇站於國際前線,採訪國際事務。她自言成為獨立記者的過程是得多於失,因透過親身採訪,她更貼近這個世界,亦在採訪過程中認識到不同民族的朋友,感受到世界是多元,自身包容能力亦有所提升。她指當人們一直向前走的時候,除了是在編寫歷史的初稿,亦是走進了認識歷史的時光隧道,當中牽涉很多教訓及不同文明的共同源頭,故人類其實是一個大家庭。 宗教國家忌劍走偏鋒 民主自由亦然 走訪過各個地方,張翠容認為每個行程及經歷都很深刻,因每個地方的經歷不同、遇見的人不同,帶給她的衝擊及啟悟也很不一樣。她舉例指,2001年美國「911」事件前夕,當時阿富汗正值塔利班時代,是伊斯蘭教主義統治,她形容當時的阿富汗是回到中古世紀狀態,對她衝擊很大。宗教主義令她反思,若一個意識形態推至極端、絕對,而人們又認為這就是絕對的真理時,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如果民主自由的價值亦推至極致、絕對時,同樣會出現問題。 香港同屬「戰場」 自去年中起,香港社會運動持續超過半年,曾走訪多個國際戰線的張翠容認同,當時的香港是「戰場」。她指,戰場不一定是要有戰機、導彈,或烽煙四起,有些是看不到的戰爭、看不到的烽煙。她形容,香港就是一個無形的戰場。她又指,香港的示威衝突情況與外國相若,甚至大家口號也差不多,例如烏克蘭。 民族主義是雙刃劍 在反修例運動下,有參與者創作出一首歌曲,名為《願榮光歸香港》。張翠容指,在烏克蘭亦有首歌曲名為《願榮光歸烏克蘭》,亦是民族主義政黨的一首歌,藉此強調自己民族的優越,並加以捍衛。但她認為,民族主義是「雙刃劍」,它能有效凝聚民族,但另一方面,當推至極端時,會出現所謂排外的「民粹」。 張翠容以亞洲的緬甸為例,過去軍人政府雖然強調緬族人身份,但由於他們是以獨裁體制管治,所以當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時,會更加強調緬甸就是屬於緬族人,羅興亞危機亦因而爆發。她慨嘆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過去曾被視為民主女神,現在亦要到海牙國際法庭,就軍方屠殺羅興亞族疑雲接受審問。 提到對港人的寄言,張翠容指不希望港人自覺較其他民族優越,形容這些想法很危險。她認為,當人們追求民主自由時,應以平等、包容的心態看待其他人,亦要明白社會是多元、共融,不應把一個意識形態推至極端,應建立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