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2016全港精神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市民精神健康較去年差,由57.78分下降至56.31分,超過三成受訪者精神狀況處於不合格的水平。專家解釋,愈來愈多人受社會爭議影響精神健康,建議用不同渠道平衝身心健康。
記者/劉穎芯 編輯/佘典茵 簡以心
調查人員於7月至9月,訪問了1,500名15歲以上市民,結果顯示,逾三成受訪者的精神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四成六受訪者精神健康處於可接受,而只有兩成多人精神健康良好。
社會爭議為害精神健康
社會爭議對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較去年上升0.3%。麥永接醫生解釋,15至44歲人士的精神健康均比去年更受社會爭議影響,但年老一輩影響較小。他補充,不同年紀追求的人生價值有所不同,壯年人與長者大多關注生計問題,反而年青人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觀。他表示,當這些價值觀與現實出現落差,容易萌負面情緒,影響精神健康。他表示潛在危機暫時未明,需要長期觀察,才可判斷問題會否惡化。
陳國齡醫生認為,香港人思想兩極化愈趨嚴重,容易因不滿社會狀況各走極端。她又說港人近年容易受情緒帶動,例如政治辯論以攻擊別人為重點,思維缺乏理性,影響精神健康。平機會政策總監朱崇文建議,港人要學會共融,求同存異,放下矛盾才能改善心理狀況。
多兒多女多快樂
報告亦公布「香港父母的精神健康狀況」,有子女的受訪者顯示精神健康為56.77分,較非為人父母的受訪者55.34分高。報告指,子女數目愈多,父母精神狀況愈佳。報告又反映,父母最擔心12歲以下組別的子女,子女成年後父母擔心比率大降一成。根據數字,九成父母不曾後悔生育,其中八成滿意與子女的溝通。陳國齡醫生續指,透過親子相處,即使有不同意見,彼此也可以相互交流、包容,整體有助提升家庭抗逆力,令下一代在社會中更能與人相處。
三成學生受學業困擾
報告結果指,三分之一受訪學生認為學業對精神健康構成負面影響。被問及學童早前自殺案不斷,是否反映學業壓力過大,陳國齡醫生認為,香港學習氣氛過分考試導向,以成就和競爭為本,教育制度軟件需急切改變。麥永接醫生建議,不論是哪個年齡層面對壓力和問題,都應積極透過不同渠道解決,逃避絕非理想方法,應平衝身心健康。
|
麥永接醫生(左)指15至45歲三個組別的精神健康均受社會爭議影響。(劉穎芯攝)
陳國齡醫生(左)認為港人思想兩極化嚴重;朱崇文博士(右)鼓勵港人學習共融,以改善心理健康。(劉穎芯攝)
「精神健康月」籌委會的研究工作小組連續五年調查全港精神健康指數。(劉穎芯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