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13 日
首頁 / 說 · 趣聞 / 屢次欺騙或因選擇性記憶

屢次欺騙或因選擇性記憶

【本網訊】常說「一次不忠,百次不容」,我們應相信說謊的人會痛改前非,還是屢騙不改呢?有科學雜誌的研究顯示,試過一次欺騙別人,往後會較容易作出同樣行為。「選擇性記憶」或可解釋這些現象。

記者/許越 編輯/黃紫盈


科學雜誌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ur發表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484名有愛侶的參與者中,若受訪者曾經在一段關係與伴侶以外的人發生性行為,他們比忠實的人高三倍機會再次出軌。

報道指「選擇性記憶」或可解釋這生理現象,人會選擇記住美好的事,亦會選擇忘記壞事。你在撒謊後感到內疚而坦白承認,還是忘記過錯?如果你屬於後者,就是「選擇性記憶」作祟。此想法在上年5月的美國西北大學和哈佛大學研究也能印證,當時研究指出人類在下意識會選擇忘記自己的不良行為,稱為「不道德行為健忘症」(unethical amnesia)。

「不道德行為健忘症」的研究人員以玩遊戲的實驗,證明人會選擇忘記自己的不良行為。其中一個實驗則要求70名學生玩投擲硬幣遊戲,遊戲中允許他們作弊。兩周後,研究人員以問卷訪問參加者的遊戲記憶,以及同日的晚餐。結果,只有43%的學生記得自己在遊戲中作弊,遠比記得自己當日晚餐餐單的參加者比例少。

為評估忘記自己作弊的人,作弊行為會否愈來愈多,研究人員邀請230名學生參加骰子投擲比賽,並容許他們作弊。三天後,研究人員安排參與者玩更容易作弊的單詞遊戲。結果發現,參與者若忘記第一個遊戲的作弊經歷,會較高機會在第二個遊戲中作弊。研究人員指出,減少不道德的行為,可以幫助保持正面的自我形象。因此,我們「忘錯」的能力,亦與個人形象息息相關。

(綜合報道)

相關新聞

中大前助教騙資助 判240小時服務令

【本網訊】香港中文大學前助理教授,誇大聘用學生助理的薪金以騙取資助,早前被裁定7項代理意圖欺騙其主事人而使用文件罪名成立,昨於沙田裁判法院被判240小時社會服務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