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調查顯示香港兒童缺乏資源,對整體生活滿意度呈負面影響。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表示,政府在制訂對兒童扶貧政策及提供財政支援時,需先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
記者/梁柏琛 編輯/黎蕙珊 韓佩衡
是項研究報告由嶺南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布里斯托大學以及約克大學,在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間,隨機抽出793名年齡介乎10至17歲的兒童,以問卷形式合作進行「貧窮、弱勢與香港兒童的福祉」研究。 調查研究兒童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呈負面影響,與他們在校園受到欺凌相若。當中有約14%的受訪兒童表示他們「沒有,但想」有合適的溫習地方,而約18%兒童稱自己不能夠負擔與朋友外出用膳的費用,超過兩成兒童無法為自己將來儲蓄。 莫家豪建議政府除了為兒童提供財政支援外,亦應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再制定相宜政策。研究亦發現,貧窮的父母願意犧牲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子女,而若兒童、家人和老師的關係更緊密,可提升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 另外,最新兒童貧窮率是18%,較2009年下降約5%,莫家豪指香港兒童的貧窮率雖於近年有下降趨勢,對比挪威、芬蘭、丹麥等經濟發達地區,香港兒童的貧窮率仍然偏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