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消委會測試50款三文魚和吞拿魚刺身樣本,發現有2款樣本分別含有蟲卵和寄生蟲。
記者/陳穎嵐 梁佩珊 編輯/曾健衡 張政怡
50款刺身樣本當中,太古康怡廣場「元気寿司」的吞拿魚刺身中驗出含有線蟲及蟲卵,荃灣富榮大廈「魚尚」的三文魚柳中則發現線蟲。消委會亦從超級市場及售賣刺身的專門店中購買了31款聲稱是三文魚及19款聲稱是吞拿魚的樣本,當中「稻庭養助」樣本被驗出是「虹鱒」。 消委會將樣本放進模擬哺乳類胃部的液體中儲存一晚,然後再以肉眼及顯微鏡觀察,最後發現1款吞拿魚樣本和1款三文魚樣本中有蟲,吞拿魚樣本當中更含有蟲卵。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鳯儀表示,雖然發現樣本當中有蟲,但因為蟲沒有蠕動所以不判斷定是否活蟲。 另外,有98%樣本含有重金屬甲基汞,即水銀有機化合物,而有19款吞拿魚樣本的汞含量更超出法例標準。 消委會指普遍市民對處理魚生都抱有誤解,以為加調味料就可以殺死細菌,但其實不然,加調味料 只能改善口感。 消委會建議魚生需要於負20度的環境冷凍7日,或在負35度的環境冷凍20個鐘才可以殺死寄生蟲,但細菌及病毒就不能殺死,所以魚生屬於高風險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