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30 日
首頁 / 說 · 檔案 / 政改前路 / 民間民情報告揭佔後分化

民間民情報告揭佔後分化

【本網訊】由學者及社運人士組成的「公民社會聯合行動」,就佔領運動發表民間民情報告。報告涵蓋首階段政改諮詢期後與次輪諮詢之間,報告指社會因佔領運動變得兩極,有大批市民對人大常委會「831決定」不滿,但亦有一定人認同「袋住先」。組織又批評,政府早前發表的民情報告欠全面、深層分析,未能揭示社會因運動所帶來的兩極局面。

記者/張卓珺 編輯/楊嘉敏


市民政改取態兩極

報告厚達314頁,涵蓋首階段政改諮詢期後,至第二階段政改諮詢啟動前,即去年5月至今年1月的的遊行集會及民意調查等數據。經分析後,報告指社會因佔領運動變得兩極。有大批市民對人大常委會政改框架決定不滿,但亦有一定人認同要考慮政治現實,應該要「袋住先」。

報告亦指出,警民關係在佔領運動後變得緊張。部分市民對警方處理示威者的手法感到受壓逼。警察於佔領運動中成為政治磨心,當權者應對此負上一定責任。但市民亦不應將警隊視作「政府爪牙」,要以「和平理性」的方法發聲。

官員高調失中立

組織發起人、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批評,行政長官等政府高官高調支持有強烈政治色彩的簽名運動,有違中立形象,實屬不當。他認為此舉加深社會分化,有失行政機構縮窄分歧的角色。

組織建議,政府應主動成立更多有效的諮詢制度,例如多方討論平台,及加入不同界別人士,令諮詢更具代表性,又會考慮政改第二階段諮詢完結後,再撰寫報告,以全面紀錄民情發展,深化理性討論。暫時「公民社會聯合行動」由鍾庭耀、張達明、王永平、蔡海偉及李律仁等人組成。

返回頁頂[sp-components][sp_component id=”128″][/sp-components]

相關新聞

法律團體指多宗修例令香港有壓迫感

【本網訊】有法律專業團體昨日發佈首份香港法治報告,回顧2018年令香港整體司法環境轉變的事件和發展。當中提及禁止香港民族黨運作、修訂《逃犯條例》及取消候選人參選資格等,均影響本港法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