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針對低收入戶的研究指,當中約87%受訪者家庭收入處於或低過公屋戶入息中位數,近兩成月總收入低於6,500元,無力主動改善居住環境。調查亦發現,當單位出現物業安全及衛生問題,只有半數業主願意負責。社聯促政府提供財政支援,推動業主改善劏房環境。
記者/吳浩賢 編輯/黃樂雯
半數劏房業主拒理問題
社聯於今年5至6月期間,以問卷訪問910位申請關愛基金「為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貼」計劃人士。報告指出,受訪者居住單位存在安全及衛生問題,最常見為天花或牆身滲水,其次是牆身有裂縫及水渠淤塞。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表示:「低收入人士一直處於弱勢,面對加租毫無議價能力,不少住戶更越搬越差,即使受訪者『睇樓』時已察覺問題,但礙於經濟條件,他們只能無奈遷入現時單位。」 他又表示,眾多個案中只有半數私人物業業主願意處理問題,有近兩成租戶與業主並無簽定有效租約,租戶未必得到保障。社聯建議政府初步以有限制津貼形式,補貼業主的維修費用,吸引私樓業主改善出租單位。 政府可提供臨時住房
研究亦發現,超過六成受訪者現正輪候公屋,其中近三成已輪候超過36個月,仍未成功上樓。社聯建議政府利用市區臨時非住宅用地,或政府產業署及市建局空置物業提供臨時住房,並提高未來10年公屋目標建屋量,以應付現時逾23萬宗公屋申請及未來的公屋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