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土地大辯論結束後,政府收集了各界對土地用途的意見。有議員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香港應該發展長遠的土地儲備,每10年檢討一次,18個土地選項應該全部同時進行,不應該只為未來10至20年考慮。
記者/李馨萍 陳妹 編輯/許英略 鄧經書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18個土地選項,如棕地發展、維港以外近岸填海、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等。經過5個月討論,大眾對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及其他土地用途未有結論。 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支持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她認為只是發展高球場和農地遠不足夠,目光不能短視,要有長遠土地儲備供未來發展。她指出,重新填海可以得到大片土地,政府可以做更好編排,規劃整體地區規劃,而不是只著眼於單一建設,才能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對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屋有保留,因為牽涉不同持分者利益,例如有很多古樹和居民的祖墳,需要花時間討論。另外,他認為發展高爾夫球場可以開放討論,但前提是解決解決交通擠塞問題,否則居民將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於交通問題上。他提出,政府可以考慮在內地設立港人社區的「香港村」,向內地租借土地,興建大量房屋予港人居住,舒緩香港土地供應不足問題。 市民黃先生認為,内地有其特色,但内地發展本已足夠,不需要再興建「香港村」。他認為,讓老人到「香港村」養老以減輕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是本末倒置及不合理的安排。市民黃女士表示,香港人未必願意到内地地方生活,而且未必適合香港人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