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自願醫保計劃於本周一推出,旨在紓緩公營醫院的醫療壓力,分流病人至私營醫院。但有政黨成員指出,政府缺乏監管保險公司,導致保費差異極大,且保費賠償額不足,建議以退稅方式,鼓勵市民定期作身體檢查。
記者/麥雯霖 編輯/叶恬宏 王嘉瑩
公民黨比較市面上24間保險公司的24款標準計劃產品,發現各保險公司的保費差異極大。以一名65歲非吸煙男性為例,一間保險公司提供較低價的保費,每年保費7,332元。另一間保險公司則提供較高價的保費,每年保費為21,028元,兩者相差近3倍。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政府缺乏監管保險公司,僅就保費作出建議。保險公司調整保費時,亦不需經過政府批准,故政府無法監管及阻止公司收取高昂的保費。 保費賠償額不足 郭家麒表示,標準計劃的手術賠償額不足以讓市民到私家醫院進行手術。他以屬中型手術的痔瘡切除術為例,一般收費30,000元至60,000元不等,最高的賠償額為12,500元,即病人有機會需承擔近40,000元的手術費用。大型手術方面,郭家麒指「通波仔」的手術費普遍為130,000元至160,000元,但市民最多僅獲56,000元賠償,即市民仍需額外承擔高昂的手術費用。 根據「醫院管理局長者醫療服務策略」,65歲或以上長者的住院風險大約為65歲以下人士的4倍。但2016年,65歲或以上長者有個人醫療保險的比率只有10.4%。隨著本港人口老化,長者需要更多醫療服務,但其經濟能力較低,導致無力供款。郭家麒批評,政府以退稅利誘年輕人盡早購買自願醫保,藉此補貼長者的醫療開支是不公平的做法。 退稅可作經濟誘因 郭家麒認為自願醫保計劃做法反智和毫無吸引力,他建議,政府可以退稅方式,鼓勵市民定期作身體檢查,協助市民盡早發現隱疾,從而及早接受治療。他續指,退稅可以作為誘因,分流有經濟能力人士使用私營醫療服務,以紓緩公營醫療服務緊張的現況。 |